江蘇省鹽城市毓龍路實驗學校 潘 芳
空間觀念是一種空間想象能力,需要小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展開合理的想象,從而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等圖形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最終在小學生的腦海中呈現(xiàn)出完整的幾何圖形。教師在教學中就要能夠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滲透空間幾何類知識,以加深小學生的理解和感悟,最終幫助他們把握幾何圖形的特征。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空間幾何觀念是在觀察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空間表象和空間想象能力等。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身邊的各種道具和素材,為小學生觀察幾何圖形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和機會,從而使他們能在腦海中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圓的周長”的教學中,教師就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動畫,在動畫中有周長相等的圓和正方形,而且還有一只兔子和烏龜,兔子和烏龜分別選擇在圓和正方形的某一點出發(fā),并以相同的速度跑步,結果會發(fā)現(xiàn)動畫中的烏龜和兔子同時回到了出發(fā)點,也就是終點,這說明什么問題呢?學生會發(fā)現(xiàn)動畫中的兔子和烏龜運動的速度和時間是相等的,但是它們運動的軌跡不一樣,此時教師可引入圓的周長的計算過程,使小學生不僅對周長的表象有了清晰的認識,還能從更深層次上理解圓的周長的本質。
小學高年級學生對各種幾何圖形充滿了好奇,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引導他們仔細觀察幾何圖形,以提升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為他們后續(xù)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數(shù)學中的幾何知識多數(shù)來源于實際生活,小學生并不陌生。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生活化的空間幾何材料和概念,引導小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理解和掌握,從而提升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中,教學大綱要求小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初步掌握正方體和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常見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物體,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根據(jù)生活實際展開講解,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下時間自主制作一個長方體的硬紙盒,并在課堂上化身小小畫家,利用身邊的彩筆對長方體的各個面進行涂色,引導學生思考:每個面需要涂的面積是多少,長方體的表面積又是多少呢?小學生會意識到長方體的表面積也就是六個面面積的總和,為后續(xù)學生在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實際應用類題目解答中打好基礎,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解題思路和方法。
教學中,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多從生活的角度入手,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幫助他們建立空間觀念,從而使小學生在腦海中形成清晰完整的幾何知識體系。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尤其喜歡自己動手研究和探究,這樣教師就可樹立以小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親手制作和測量,從而使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變得更加形象和具體,達到增強小學生空間觀念的教學目的。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下冊“圓柱和圓錐的認識”這部分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就可要求小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圓柱和圓錐圖形,學生會發(fā)現(xiàn)把數(shù)學課本卷起來以后就是一個圓柱,但是圓錐應該如何制作呢?教師可發(fā)給學生一個圓形硬紙片,引導學生折疊后根據(jù)折痕剪下來一小塊,然后進行對折,就可得到一個圓錐體,而且剪去的部分不同,最終得到的圓錐大小也不一樣。
教師應該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能讓小學生動手的就放手讓他們操作,只要在適當?shù)臅r候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即可,進而使小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更加強烈。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包括借助教學道具、多媒體教學設備、自制幾何圖形等,以促使小學生仔細觀察,善于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動手操作經(jīng)驗,從而發(fā)展小學生的抽象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最終促進小學生數(shù)學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