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江北新區玉帶實驗學校 徐翠霞
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讓學生正確運用簡便計算,對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運算能力等有重要作用。因此,計算教學中,教師常常在比較變式中讓學生感受簡便計算的方法。
這種方法主要針對乘法結合律及乘法分配律中出現的錯誤,如讓學生比較“125×(8×6)”“125×(8+6)”兩個算式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它們分別表示什么意義?可以運用什么運算定律輔助計算?讓學生在比較中區分乘法結合律及乘法分配律的結構特點。乘法分配律是幾個運算律當中最復雜的一個,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等式兩邊的特點,然后給左右兩邊的式子分別取一個生動形象的名字幫助學生記憶。字母表達式的左邊是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的形式,我們可以把它叫合并式,表達式右邊是兩積之和的形式,我們把它叫展開式,在運用乘法分配律的時候,既可以由合并式變形為展開式,也可以由展開式變形為合并式,方便學生表達。再如計算“25×99 ”時,要把99 寫成(100-1),那“25×99+25”還要把99拆成(100-1)嗎?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讓學生在比較變式中知道,25×99 是把合并式寫成展開式后比較簡便,而在加上25 后,是把展開式變成合并式。因此,比較變式中運用簡便計算,不僅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思維靈活性,還能夠有效發展學生的計算能力。
學生到了四年級以后,自身已經有了一定的計算基礎,通過學習簡便運算,能夠激發他們參與計算練習的興趣。當然,在簡便計算教學中,由于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他們對計算的理解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呈現出來的計算方法也不相同。面對一道簡便計算題,學生對數的合理拆分是后續準確使用相應的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的前提。因此,科學、合理地拆分數的成功體驗對有效提高學生對數的敏感度意義重大。
例如,計算“125×88”,可以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拆分哪個數?怎么拆分合適?將不同的拆分方法板書在一起,大致會出現125×(80+8)、125×(8×11)、125×(4×22)、(100+25)×88、(25×5)×88、 125×(90-2)等形式。學生在結束拆分之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的拆分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求學生在拆分數的時候要考慮為運算定律服務,讓學生確定了備選拆分策略之后動手計算,進而幫助學生優化解題思路。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類似的題目,讓學生能夠盡情享受“簡便計算”帶來的樂趣,從而激發他們對簡便計算的興趣。
其實,學生一開始學習數學,首先接觸到的就是計算,很多學生不僅對簡便運算不陌生,還具備一定的簡便計算思想運用意識。
例如,在簡便運算教學中,教師因為“564-197=564-200-3”的計算錯誤而不停地告誡學生:“多加要減,少加要加,多減要加,少減要減。”在學生還沒有真正理解計算算理的情況下,僅僅依靠教師的幾句“至理名言”,很難對學生有所幫助。此時,教師就應該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積極引導學生理解簡便計算算理。如“687-198”可以結合買東西時付款來理解算理,如買東西要付198 元,但零錢不夠,付了整200 元,找回2 元。再如“687-201”,可以先付200 元,再付1 元,這種付款經驗學生理解起來往往比較容易。
新授課后,教師可以安排以“改錯”為目的的一節數學課,重點以如何鞏固、運用新知識為主要任務,目的是讓學生及時改正作業中存在的錯誤,集中分析,統一訂正,更好地讓學生扎扎實實地掌握新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改錯能力。首先,教師可以把學生平時出現的常見錯誤進行收集、匯總,然后印刷出來發給學生,人手一份,先讓學生獨立判斷、分析錯誤原因并改錯,然后組織學生對常見的錯題進行討論,找到出錯原因,統一訂正,真正做到了防微杜漸。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中,簡便計算能力不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優化的數學思想,應當貫穿于學生整個數學學習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