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常樂初級中學 張冬艷
當前教育領域極力倡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求教師為學生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數學是一門抽象性較強的學科,應用開放性問題可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即從教師、學生、數學教材等方面著手,師生、生生以及學生與教材相互溝通交流,呈現開放性的課堂氛圍。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領域的主流,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合理轉換教與學,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小組合作解決教師提出的體驗式和開發性較強的問題。因為小組合作能讓每個學生發揮自身才能,在多元思維碰撞中彌補自身的不足,深化對所學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可有效發展學生的個人情感與溝通交流能力。
例如,初中數學會學習測量問題,此時教師就可采取生生互動的形式重新整合教學開放性問題,即緊貼學生現實生活設置問題,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測量校內大樹的高度,但在測量之前需要明確相關要求,說明測量大樹時需要運用哪些工具,在草稿紙上寫出測量大樹的步驟,假設被測量的大樹高度為x,則該如何在無法達到頂部時求出x?每個小組可帶著問題相互討論,發散思維,解決問題。教師在設計開放性問題時應基于廣泛視角選擇素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再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為例,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已知x2-x+1=2,那么x-x2+1=?”當學生解答后可聯系實際:“初二年級4 班共有學生40 人,其中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2 倍少5 人,則4 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上述開放性問題能有效鍛煉學生的運算和思維能力,為學生后續深入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所謂主體教學策略即借助開放性問題培養學生主動觀察分析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教師在教學中可著手鍛煉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快速尋找問題主體結構并嘗試擴張。所謂尋找問題主體結構就是尋找問題中涵蓋的已知條件,整理條件中的邏輯關系,確定該條件與未知條件間的聯系,之后調動已有知識經驗擴充已知條件中的未知因素。在擴充主體結構時,學生基于已有知識經驗和自我判斷意識尋找問題,增強了觀察和分析能力。
其次,優化問題設計。解決開放性問題要求學生具備豐富的數學理論知識基礎,便于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運用常規思維,能夠深入分析和理解題目已有條件。教師在設計開放性問題時應重視突出學生主體作用,自身則扮演組織者和引導者角色,指引學生變換多種解題思路,提高解題效率。例如在學習“證明全等三角形”的知識時,教師要先了解學生常用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之后告知學生遇到難度較大的問題時可嘗試另辟捷徑,簡化問題難度。初中階段會為學生呈現三種證明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教師可全部告知學生并整理相關解題思路,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上述教學方式能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站在綜合性角度認識所學知識,從而在遇到相似的開放性問題時能迅速整理思路后得出答案。此外,初中數學教師在設計開放性問題時應做到收放自如,不僅要讓學生相互探討,適當時還要給予點撥,提高教學效率。
隨著經濟水平的快速提升,信息技術也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各個領域。正因如此,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識也應有所變化,所以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展開教學,激發學生潛在的探究數學知識的欲望。
以“平行四邊形的判定”知識為例,該章節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在理解判定條件的同時借助舉例、證明等方式判斷命題是否成立。教學中,教師可引入現代多媒體,先引導學生回顧之前所學知識,再為學生展示四邊形ABCD,讓學生尋找四邊形四個邊與角的關系,在鞏固舊知的同時發散思維。此時教師提出問題:“從已知條件中任意選取兩個,是否能得出四邊形ABCD 為平行四邊形?”學生思考后分享,共同歸納總結判定平行四邊形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教學中教師通過設計開放性問題可較好地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知識,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