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港港口開發區第一小學 張海瑛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道德與法治》課程得到了國內諸多小學教師的關注和重視?!兜赖屡c法治》課程是當代小學教育的需求,它的開展,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道德品質,而且能對法治相關知識有一個較為深入的理解。可以說,《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依法治國理念與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融合。在當前小學有效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極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對小學生后期的成長意義重大。
當前許多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學方法傳統,在整個課程中,缺乏師生互動和交流。許多教師只單純地朗讀課程內容,并講解其中的關鍵詞匯。在整個過程中,很少對學生進行提問,很少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和溝通。這種情況下,教師將很難把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學生在課堂中也只是對理論知識進行一定的記憶,并不能深刻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內涵和精髓。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過程中,很多時候教師安排的教學內容都不合理,課程難度不能匹配學生的水平。由于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水平和認知能力的差異,在許多教學內容和環節的授課中,很多學生并不能理解課程內容的本質和內涵。很多學生只是對課程內容中的版塊有一個大致的印象,并不能對每個知識點都能深刻理解。
從當前許多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施情況來看,都存在教學形式單一,缺乏特色和亮點的問題。長此以往,學生漸漸會感覺到課程學習非??菰铮饾u失去學習興趣。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要注重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并明確小組的組長。在課程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設定一些課題,讓學生在各自的小組中展開討論。經過討論后,教師可以讓每個小組的組長對討論的結果進行匯報。而后,教師對各小組討論得出的結果進行點評。通過這種形式,不僅能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還能讓學生通過討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提高自主思考能力。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為了更好地讓課程難度匹配學生的水平,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不同學習水平,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設置教學內容和各個環節。課程內容中的每個版塊,每個知識點的講解都要細致,重點要突出。教師要時刻圍繞教材的主旨提問,將所有的問題進行分類整理,讓學生學習更加清晰、容易。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延續性非常強,一個主題的內容可以出現在一年級,也可以在六年級出現,但不同的年級學生所學知識的深度是不同的。所以,教師要在課堂上進行教材的重組,教學內容的深化。為幫助學生深度領會《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內涵,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一些經典的書籍,方便學生在課下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這些書籍的選取,要以課程教學目標為主導,能達到輔助教學的目的。教師要遵循這個原則為學生準備一些有價值的《道德與法治》相關書籍,讓學生在課下進行閱讀。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開展情境教學。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教師在確定了教學主題之后,可以進行情境創設,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以此增強課程教學的生動性。教師在開展情境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情境教學的開展,要結合教學大綱,為學生創設一些較為典型的情境和場景。第二,教師應注意,情境的創設應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從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角度出發。第三,教師創設的情境應該建立在徹底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結合與學生接近的實際生活經驗,創設真實的情境。只有在真實和接近真實的情境中提出問題才更具有針對性,對問題的解決才更能彰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實意義。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因為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取決于其對內容的思考深度。對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離不開深入思考。因此,教師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努力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引發學生進行深度思考。
第一,教師可以專門選取一些《道德與法治》相關的經典案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呈現出來。然后,教師要讓每個學生都能結合課堂所學,從多個角度對這些經典案例內容進行分析,并表達出對此案例的看法。學生在回答對《道德與法治》經典案例看法的過程中,將會充分利用所學的各類理論知識。而且,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也將結合生活實際進行作答。這樣學生不僅能加深對課程理論知識的理解,還能提升對問題的思考和解答能力。
第二,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巧妙利用課程教學中的提問環節調動學生對問題展開思考,最好能采用難度遞進式提問策略。這種課堂提問模式,能更好地讓學生適應課程教學節奏,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總體來說,課堂上,教師開展提問環節,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防止課堂變成教師的一言堂,使學生與教師之間能進行有效溝通與交流,這對學生今后的生活和學習都能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
第三,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下時間,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在課下將大綱和關鍵問題呈現出來,讓學生在課下通過討論或者查詢資料等方式進行知識的學習。教師在布置課下作業的過程中,要注重課題的選取。《道德與法治》課程最終還是要讓學生回歸生活。因此,課題的選取既要符合教學目標,又要貼近實際生活。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最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在生活中充分利用課堂所學知識,將行動落在實處。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以及成功的喜悅。例如,某所小學的教師為了提高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為學生設置了較為安靜的教學環境和氛圍,讓學生能靜下心來思考問題。當遇到需要討論和辯論的課題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和調整教師桌椅的擺放位置營造良好的討論氛圍,為學生展開討論提供良好的環境。
總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取多方面有效策略進行引導,不斷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思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總結經驗和教學思路,盡可能地讓學生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后期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理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研究教材,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切實從學生角度入手,從而能高效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從而真正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