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春陽 魏亮 文楓 楊甲 張宏敏 李會杰 (河南城建學院測繪學院)
2018 年4 月,我國頒布實施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簡稱《計劃》),《計劃》提出應大力提升教師信息素養。提升高校教師信息素養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學者們也積極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些典型經驗和做法。
國外很重視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1]。密歇根州立大學Matthed.Koehler 和Punya Mishra 兩位學者構建了學科教學知識(TPACK)模型,并成為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育的理論依據。美國教育技術協會發布的《面向教師的國家教育技術標準》(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NETS-T)、英國教育與就業部和教師培訓署聯合發布的《ICT應用與學科教學的教師能力標準》與后期發布的《21 世紀教師手冊》、韓國教育人力資源部制定的《教師ICT 應用能力標準》(ICT Skill Standard forTeacher,ISST)以及澳大利亞教師專業標準(Pilot2002,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s)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頒布的教師技術整合能力培訓標準(Competency-Based Standards for Teachers Training onTechnology-Integrated Pedagogy),簡稱UNESCO-TIP 標準)等均制定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的標準,從這些標準中可以看出:這些國家都很重視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設立專門的課程,通過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評價,反映教師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能力、掌握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2]。
我國從20 世紀90 年代以來,也高度關注教育信息化建設。特別是2020 年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為落實教育部《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各高校紛紛展開了在線教育教學活動,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這對高校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提出了更迫切、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后疫情時代”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高校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推進高校信息化建設及提升師生信息素養提供參考。
到目前為止,關于教師信息素養的內涵學術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和看法。總體來講,包括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兩個部分,信息意識重在教師信息化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態度[3-4];信息能力則重點關注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實施及評價等方面的能力[5-6]。本文認為高校教師信息素養是指高校教師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以生為本”,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現代技術與手段開展教育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的一種綜合教學能力,其信息素養主要包括信息化意識、信息化應用與轉化能力及信息化發展能力。
目前,我國高校教師還存在信息獲取意識和信息應用能力不強,無法完全滿足和適應網絡時代信息化教學和在線教學要求的問題。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師的信息化能力,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有必要進一步厘清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受現有教師考評體系的影響,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評價仍以傳統的課堂教學情況為主,教師信息化知識獲取、應用和發展能力的評價占比很小,甚至有的學校信息化能力和水平還沒有成為對教師進行評價的因素,某種程度上導致了高校教師對信息化的關注度、獲取力和應用度不高。主要表現在:(1)教師信息獲取意識不強。由于習慣了更多地依賴教材、文獻、教案和ppt,對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開展教學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如利用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的能力還不強。(2)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不強。教師還不能夠嫻熟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實施、評價、課程管理與素材整合等,還不能夠對多維教學資源進行有機集成并將其轉化為學生的學習資源。
當前,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視對教師能力的培養,但現有的培訓方式仍以專家講座、案例教學等傳統的理論灌輸方式為主,實訓實操方式的應用性培訓缺乏,并且缺乏對培訓效果的評價、反饋[7]。從培訓內容上看,主要以信息化理論知識培訓為主,對高校教師信息化的實際操作能力、發展能力及信息化道德等方面的關注不足,使得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和能力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教學的發展需求。
一些高校的信息化環境建設還較為滯后,沒有營造較好的信息素養培養環境,智慧教室缺失,對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的獎勵和激勵機制不健全。有的高校對教師的評價和考核仍以教師的教學成果和科研成果為主要依據,更多關注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表的學術論文、立項的教科研項目、獲得的教科研成果獎等,對教師信息化素養和技能的評價和關注不足,還沒有形成有效的考核辦法和評價標準,客觀上使得教師對自身信息素養和技能的提升投入不足。
高校應盡快建立健全教師信息化素養培養體系,實施教師信息化素養培育工程,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1)加快教育信息化硬件設施建設。高校應通過加大對智慧教室、虛擬仿真教學和VR 教學實訓室的建設力度,為教師信息化素養提升提供實訓實操場所。(2)開展管理者信息化領導力培訓。高校應開展教學管理者信息化領導能力培訓,重在增強管理者的信息化思維以及對信息化工作的統籌能力、領導能力、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3)豐富教師信息化培養方式和內容。轉變傳統的理論灌輸式培訓方式,實施全員示范性信息培養工程,培訓內容應包括信息化理念、應用能力、考核能力和發展能力,為教師信息素養提升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
構建高校教師信息素養評價與激勵機制是提升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重要手段,其發揮著指揮棒和導向的作用。(1)完善教師能力評價體系。將教師信息化應用和創新能力作為評價教師教學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標,尤其是加大學生對教師信息化水平的評價力度,將教師信息素養培養貫穿于教師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不僅反映教師應用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的能力,還要反映教師利用信息化水平指導實踐教學的能力。(2)建立教師信息化能力激勵機制。將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作為職稱晉升和職位晉升的考慮要素,優先考慮信息素養較強的教師,以全面提升高校的信息化領導力、執行力和教學力。(3)建立信息化動態評價標準。高校要主動對接國際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積極借鑒國際上的教師信息化素養評價標準,結合我國實際,建立動態評價標準,不斷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水平。
提升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根本在于培養具有信息化意識和能力的教師,為我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提供師資保障。因此,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及師生之間信息化聯動機制的建立尤為重要。(1)轉變傳統的教學關系。信息化教學中,應將學生作為主體,全面貫徹落實“以生為本”理念,提升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從學生的獲得感、理解力和掌握力出發,設計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2)建立健全高校學生信息素養培育機制。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應設置關于信息技術知識、技能以及信息意識和信息倫理等方面的課程,并提出一定的學分和學時要求,從課內與課外兩個維度出發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