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靖江高級中學 張艷萍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問題設置來一步步鍛煉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問題的設置應當用得巧,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深入思考,并一步步地解決問題,梳理知識。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來設計一系列“問題串”,幫助學生及時鞏固知識。教師應當精心設計問題,促使學生能夠通過問題的線索一步步地解決問題,將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
例如,在學習《方程的根與函數的零點》時,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系列的“問題串”來幫助學生理解。
問題1:說明并判斷函數是否有零點。
問題2:在什么條件下可以確保函數f(x)在區間[a,b]上有零點?
問題3:當函數f(x)滿足f(a)f(b)<0時,在區間[a,b]內是否一定會有零點?
問題4:函數f(x)在區間[a,b]內是一條連續的曲線,同時f(a)·f(b)<0,則函數在[a,b]區間內是不是只有一個零點呢?
問題5:在什么條件下可以保證函數f(x)在[a,b]區間上只有一個零點?
關于函數及方程零點的判斷問題的設置環環相扣,學生在解決完第一個問題后會激發起對下一個問題的探究興趣,在解決問題中鞏固知識,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設置懸念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欲望,不斷地對知識進行探索,活躍課堂氛圍,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新的知識,培養學生新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橢圓》時,除了要了解橢圓的定義以外,還要學會通過一些已知條件來求解橢圓的標準方程。在平面內,與兩定點F1,F2的距離的和等于常數2a(2a>|F1F2|)的點的軌跡叫作橢圓,此時就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當2a<|F1F2|或2a=|F1F2|時,曲線又是怎樣的呢?這樣的問題設置能夠加深學生對橢圓的理解,但是由于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對原有的知識進行系統性的復習,設置懸念,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橢圓的定義后在下一次的課上進行師生討論。
高中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解題特點巧妙地設計陷阱,當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掉進陷阱后就會立馬恍然大悟,這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在解題時全方面系統地思考問題,同時培養學生在數學解題時的批判思維。
例如,求解圓的切線方程問題時,學生很容易忽視一些細節性條件,如:已知圓C:(x-3)2+(y-2)2=1,求過點B(4,4)的圓C的切線。在做這道題時,學生很容易以慣性思維來解題,直接設出方程為y-4=k(x-4),接著再利用公式求解方程和斜率。在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等學生做完題目后與學生一同驗證,在講解題目的時候提醒學生:“動手畫畫圖,看看在圓外一點作圓的切線一共會有幾條?”此時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還有另一條切線垂直于y軸,因此斜率不存在。學生下一次遇到這種題時,就會先判斷過圓外一點一共有幾條切線,再對切線方程進行求解。
高中數學問題往往可以從多個角度分析,并從多方面入手解決,培養學生多樣化的解題思路,開闊學生的思維能夠有效降低數學難度,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例如,在求解有關橢圓上一點M到直線的最小距離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動手解答,很多學生一開始遇到這種問題就會想到先設出點M的坐標,再求出點到直線的表達式,最后轉化方程求解,但是這樣給學生的計算帶來了很多困難,教師可以一步步引導學生轉換思維,采用參數方程來簡便地解決這個難題。
高中數學問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并通過精心的設計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問題的合理設置中為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架構,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