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栟茶鎮靖海小學 羅紅麗
對于小學生而言,引導其掌握科學的思考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類比遷移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關系,搭建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之間的橋梁,從而啟發學生聯想思考,深化知識理解,形成邏輯思考。
例如,在“認識負數”的教學設計中,教師設計游戲,利用生活中的“相反現象”類比正數與負數的關系,引導學生在游戲中完成對知識的類比遷移。
師:讓我們先來做一個“我反我反我反反反”的游戲吧!規則是老師說一句話,請一位同學說出與它相反意思的話。請聽:向上看!
學生A:向下看。
師:向前走200米。
學生B:向后走200米。
師:那我來說一個難一點的:我在銀行存入了500元。
學生C:我從銀行取出了500元。
師:我坐電梯上到10層。
學生D:我坐電梯下到負10層。
在游戲設計中,教師從最簡單的相反句子入手,逐漸過渡到數學問題,進而引導學生根據相反行為類比正數與負數,然后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情境,如電梯中地下一層按鈕、溫度計中的零下10℃等,讓學生在類比遷移的過程中順理成章地理解負數的相關知識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在長期的教學訓練中,思維定式影響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批判性,教師應引導學生打破思維定式,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完成思維轉換。
例如,在“分數”相關知識的學習中,教師為學生設計了一道智力題:一人大擺筵席請客人吃飯,但是這個人卻不善于說話,經常得罪人。看到來賓中沒有出現他最想請客的那幾個人,于是自言自語道:“為什么該來的沒來呢?”聽到這句話,有一半的客人借故離開了。主人非常懊悔,又說:“不該走的卻走了。”于是又有三分之二的客人也離開了。主人慌了,說道:“我說的不是他們呀!”結果剩下的三個客人聞言也離開了。你能算算一共來了多少位客人嗎?教師引導學生打破思維定式,從最后剩下的3個人入手倒推宴請人數,進而在分析與計算中實現思維訓練。
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轉變課堂模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以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
例如,在“圓柱”相關知識的學習中,教師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質疑,通過觀察與思考,探究圓柱的底面與側面的關系,教師趁機切入,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
師:圓柱的兩個底面都是圓,它們有什么關系?
生:兩個圓大小相等。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將兩個圓形剪下來,能夠發現它們相互重合。
在問題的互動中,師生之間打破了交流的隔閡,學生的思考在課堂中得以呈現,教師的問題也在學生的探索中得到解答,學生在質疑與探索中實現了思維發展。
一題多解意味著學生需要從多個角度探究問題,而這也是思維拓展與創新實踐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結合應用題目,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幫助學生從多角度探究問題答案,進而實現思維訓練。
例如:某零件加工企業接到一份加工20000個零件的訂單,工人每天工作量為2000個,在工作了5天后,要求剩下的任務量在4天之內必須完成,那么接下來工人每天的工作量為多少?在問題解答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從工作效率入手,認真審題,并通過畫圖等方式完成多角度分析與解答,從而實現發散性思考。發散思維可以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的思維在更多更高的層次得到鍛煉。要想實現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教師就要善于通過一題多解與一題多變的形式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頭腦變得更加靈活。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加強思維訓練,進而在多元化的教學指導中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