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日照市莒縣第二實驗小學 于洪坤
問題意識是小學生思維培養的助推器,使其可以從未知探索到已知,同時還可以在學生以及師生之間搭建通暢的對話通道。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但有助于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再創造,更有助于對小學生進行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要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需要長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最近發展區,遵循漸進性原則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
小學生的個性發展并未成熟,教師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會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較大影響。因此,當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與學生現有知識結構出現不平衡時,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激勵,而不是一味地批評。
本文以小學數學“升與毫升”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為例,分析基于“問題意識”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生活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還能為學生提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多重視角,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基于此,結合“升與毫升”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數學老師可以把實際問題的解決作為導入,基于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授課開始,教師呈現以下問題:“麗麗家里有3口人,都喜歡喝牛奶,父母每人每天要喝500 ml的牛奶,麗麗每天要喝300 ml的牛奶,而家里有一個容量為2 L的奶瓶,如何才可以將三個人每天要喝的牛奶準確地倒出來呢?牛奶倒完以后,瓶中還剩多少牛奶?”
問題一出,學生就開始提問:什么是容量?1 L是多少?怎么能把牛奶準確地倒出來?升和毫升能轉換嗎?教師再結合日常生活中學生喝水使用的水杯、水壺、紙杯等,讓學生思考每種容器的盛水量是多少,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極大地調動了探究的興趣和積極性。以倒牛奶的實際問題作為切入點,讓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結合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數學老師可以依據下面的流程組織教學:
(1)啟思質疑,認識容量
有的學生認為水壺比水杯大,因此盛水最多;有的學生則認為盛水多少和容器本身有關;還有的學生覺得盛水量與容器的類型有關,有的杯子比水壺裝的水還多。此時教師進行總結,對“容量”的概念進行總結,使學生初步認識容量。
(2)實踐操作,對容量單位進行驗證
教師:單單用我們的眼睛觀察只能看到容量大小,但要通過什么方法才能讓我們準確了解容量是多少呢?學生眾說紛紜。此時教師請學生到講臺前進行操作和驗證,使學生在驗證中產生認知沖突,使學生通過實踐了解應該用一個統一的單位對容量進行表示,從而引出容量單位“升和毫升”這個教學知識點。
(3)交流討論,對“升和毫升”進行認識
學生已經知道了升和毫升都是容量的單位,但是1 L和1毫升分別是多少呢?兩者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教師首先通過量杯,讓學生認識測量的工具,了解上面的刻度,并通過在量杯中倒入水了解升和毫升。而后,教師讓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常見的帶有容量單位標識的物品。
(4)合作探究升和毫升的關系
為了讓學生了解升和毫升的關系,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實踐操作,通過讓每個小組采用不同刻度的量杯分別向1 L的量杯中倒水,記錄要裝滿1 L的量杯需要多少次,而后,讓每個小組分別說出自己通過觀察得出的結論,教師再進行總結,從而讓學生更為深刻地認識兩者的關系。
經過上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升和毫升間的關系,那么如何解決麗麗家倒牛奶的問題呢?此時,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提出分別選擇500 ml的量杯與100 ml的量杯,這樣就可以倒入500 ml的量杯中兩次,得到麗麗爸爸媽媽喝的牛奶,再倒入100 ml量杯三次,得到麗麗喝的牛奶;有的學生則覺得可以先倒入500 ml的量杯三次,之后再從其中一杯中倒出兩次100 ml的牛奶,得出麗麗喝的牛奶。盡管大家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提出了準確倒出牛奶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而對該生活問題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為后續的容量問題學習奠定了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