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斜塘學校 杜紅芳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會只進行單純的語言訓練,對于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的理解不夠重視。如何基于深度學習正視語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引領學生立足“語言本位”,提高學生語言學習的能力,也就成了一線教師不容忽視的問題。
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就語言學語言的現象比較普遍,存在著以下幾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如今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往往喜歡將大量時間放在內容的理解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揣摩上,而花在語言學習上的時間太少。往往是一篇課文學完了,文章內容理解了,人物品質明白了,思想感情知曉了,可是課文卻沒有讀熟,在語言的實踐運用和習得上更加沒有什么進步。
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是基于語言理解之上的,是語言習得的更高層次體現。目前的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還停留在指導學生理解詞語、理解句子、了解文章內容這一層面上,教師指導學生積累和運用語言的過程還較少,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得到提升的教學環節還比較少,說到底,教師的“語用”意識不夠強。
如果學生僅僅靠每周閱讀2 ~3篇課文來積累語言、學習語言,那他們的語言能力將會大受限制。如果沒有大量的課外讀物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那學生的語言能力也一定不會太好,知識儲備也會相對薄弱。因此,作為一線教育者,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做好課外閱讀的指導,增加學生語言的積累。
針對以上問題,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采用合宜的訓練策略,如何引領學生立足“語言本位”,提高語言學習的能力,成了日常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篇課文寫得精彩的地方,往往會激起讀者閱讀的興趣。若是能抓住文中的語言亮點品讀感悟,不僅能快速領悟文本中蘊藏著的深刻內涵,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而且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
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黃果樹瀑布》一文時,文中有一處動人的描寫:“透過樹的縫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懸掛在巖壁上,上面折為三疊,好像一匹寬幅白練正從織布機上瀉下來。那‘嘩嘩’的水聲便成了千萬架織布機的大合奏。”教學時,我試圖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感受瀑布的雄偉壯觀,并用自己的語言贊一贊這瀑布。可是交流時,發現學生的語言比較單調,不大會用合適的詞句去贊美瀑布。在這種情況下,我抓住文本語言的亮點,啟發他們抓段落中的精彩詞,品讀、感悟。學生在這些亮點詞語中得到啟發,他們的贊美聲贏來了大家的陣陣掌聲,有的說:“黃果樹瀑布,你那一瀉千里的壯觀場面,你那震耳欲聾的巨大聲響,深深地震撼著我們。”有的說:“你那寬幅白練讓我驚嘆,你那巨大聲響讓我震撼。你讓我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偉大。”……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及時地運用文本中的“亮點”語言加以揣摩,逐漸轉化成自己的語言,言在妙中長。
很多的課文,作者在創作時由于表達的需要,往往會省略課文中的某些情節,從而也就有了文中的“空白點”。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很好地利用這些“空白點”,靈活創設語境,引導學生去想象,彌補作者的“言外之意”,使之更具體、深刻,那閱讀教學的效果就會更好。
在蘇教版五年上冊《莫高窟》一課中有關于壁畫飛天的描寫:“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在朗讀訓練中,我把學生拉入了課文情境:“我們來到了敦煌莫高窟,看著那令人驚嘆的壁畫,你的腦海里還出現了哪些姿態的飛天?”結合一段飛天小視頻,學生文思如泉,進行補白。頓時,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飛天在孩子們的描述下鮮活起來,有的學生說:“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輕舞飛揚,飄飄欲仙;有的低頭耳語,竊竊交談……”通過這樣的“補白”,不僅讓學生得到了語言表達的訓練,還讓學生在文本的情感點上產生了共鳴,也對莫高窟壁畫有了更深的認識,對燦爛輝煌的藝術殿堂心生了一份敬意。
一般來說,情感類文章文本語言的撞擊點會相對較多,但富含哲理的理性類文章也能找到一些撞擊點。撥動孩子的心靈之弦需要找準撞擊點,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和文本產生強烈的共鳴。
如:學了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課文《黃山奇松》,我對學生說:“同學們,要是你來做小導游,你準備怎樣介紹黃山的松樹呢?”問題剛拋下,就撞開了孩子們的思維,孩子們儼然就是熟練的小導游,他們不僅將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點都介紹清楚了,而且還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加強了課內知識的鞏固,同時也將課內知識延伸到了課外,一方面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這一“撞”,真是恰到好處,實現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升華。
被選入教材的文章,每個字每個詞都是作者反復斟酌、仔細推敲出來的,都凝聚了作者的無窮心血,傳達著作者無盡的情感。教學中,教師若能尋找文本語言中的靈活之處,適時進行補白,不僅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語言的靈活處理也成了教學的亮點。
如蘇教版六年上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教學中,教師抓住詩中的“喜欲狂”,問:“從哪里看出詩人高興得發狂了?”學生細讀全詩,不難發現: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放歌縱酒……都能看出詩人的一份狂喜來。通過引導,學生們不僅理解了“喜欲狂”的本意,還走進了詩人的內心,了解了詩人高興得發狂的原因。真正成了學習的主角,成為了詩人的知音。
當學生自由馳騁于文本情境時,他們的情思飛揚,自然流露,個性化語言得以生長。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一課時,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女孩子要不要讀?”頓時,學生們嘰嘰喳喳開始爭辯起來,還不由自主地分成了兩方,課堂仿佛炸開了鍋。正反兩方說得頭頭是道。看著這樣的爭論場面,我暫且放下精心準備的教案,不去打擾他們,給他們充足的時間,讓他們爭得面紅耳赤,口干舌燥。從學生的爭論過程,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個性化語言得到了發展,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對整本書的故事情節有了更好的理解。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一線教師在進行語言訓練時,落腳點還是應該放在語感培養、語言積累、語言運用上,引導學生用心體味文本中的語言魅力,力求追尋語言本位,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強。
教師在培養學生語感時,應重在引導學生對課文中語言內涵、情感表達、文章主旨等不斷揣摩,也應指導學生多在生活實踐中體驗,用習得的語言去描述所見所聞,這樣的訓練有助于語感的形成。學生的語感好了,學習語文自然也就輕松許多。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積累。語言積累分課內和課外,課內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由教師把握教材特色,依據文本,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了解語言的內容和豐富性。課外主要是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讀有益的書,及時和教師、同學交流閱讀感受,讓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越來越濃。此外,還可以依托學校的讀寫繪課程、整本書閱讀課程、親子共讀課程等,豐富學生的閱讀形式,從而積累更豐富的語言。
學習語言的最終指向是讓學生運用語言,教師如果對文本解讀不夠到位,學生容易走進對文本單一理解的誤區。因此閱讀教學中,要不斷引導學生關注文本語言,學會在文本學習中大膽提問,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教師在鉆研教材、備課時也要有意識地設計語言實踐的訓練點,讓學生依托訓練情境,實踐語言,積累語言,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整體素養。
總之,語文是語言和精神的統一,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材僅僅是個“例子”,我們一定要善于利用有效的“例子”,讓學生在語言實踐的平臺中,注重深度學習,不斷內化語言、運用語言、實踐語言,從而提升他們的人文內涵,讓語文教學真正回歸語言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