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雙 (甘肅靖遠縣第四中學)
隨著新高考制度的逐步落地實施,在普通高中培養學生的生涯規劃意識,對將來的人生進行生涯規劃,已經成為時代的必然要求。這就需要從學校管理層面探索高中生的生涯規劃意識培養及管理、教育策略,以提升學校辦學品位,快速適應新高考要求。
在新高考改革之前,為了應付考試,許多普通高中的老師、學生都以提高高考成績為目標,從高一開始便向高考挺進,高中三年只為考個好大學而刻苦學習。在部分老師、家長、學生的意識中,只要考上好大學就等于博取了一個更好的出路。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部分學生因學習困難大、考試成績差而迷失自己的奮斗目標,造成學習動力不足、學習信心不強、消極思想濃厚等各種不利的心理狀況。隨著浙江、上海等省市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實施,著眼于學生終身發展的生涯規劃教育越來越受到普通高中學校的重視,并且較為普遍地把培養學生的生涯規劃意識作為學校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容,列入學校必須執行的課程。例如,學校由高一年級組負責開設提升學生生涯規劃意識的課外實踐活動,圍繞學生生涯規劃意識的提升,從什么是生涯規劃、為什么要進行生涯規劃等方面,幫助高一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中了解職業世界、提高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再如,學校把生涯教育作為各個年級和班級對學生教育的最為普遍的形式,在培養學生生涯規劃意識的過程中適時融入生涯理論,生涯匹配論涉及學生個體差異的客觀存在性,以此幫助學生提高認識;生涯適應論不排除在有些情況下生涯發展也要兼顧現實的情況,以此幫助學生聯系實際進行生涯規劃;信息加工論涉及學生對各種信息的處理以及思路、觀點的形成,以此幫助學生提高借助信息解決問題的思路;人生奠定論涉及生涯規劃的意義或重要性,以此幫助學生重視自身生涯規劃,提高生涯規劃意識,積極思考高中學習與未來專業或職業發展的關聯性,找到人生的發展方向。如此一來,學校就能夠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圍繞這些內容,分年級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系統化的生涯規劃教育。
學生對自身的生涯進行規劃,最基本的就是正確認識自己。對自我的認識主要包括對自身興趣愛好、性格性情、能力特長、價值觀世界觀這幾方面。學校對學生開展生涯規劃教育,就是讓學生對照自身實際正確認識自己,進行自我評價,以便于和將來所從事的專業或職業所需的品質要求對應起來,從而適應新高考選科要求,為將來的發展做出正確的選擇。
1.確立全新的學生生涯規劃管理、教育理念
學校管理、教育理念是開展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指導性思想或意志。因此,在高中階段開展學生生涯規劃管理、教育需要確立符合學校實際且符合科學管理、教育規律的能夠迎頭趕上時代需要的全新理念。例如學校確立的“以人為本,著眼終身”的學生生涯規劃管理、教育理念,立足普通高中教學實際,彰顯學校育人特色,通過開展學生生涯規劃管理、教育,幫助學生明晰職業理想、明確升學目標、樹立人生發展方向、鼓足為之奮斗的學勁。
2.設置學生生涯規劃管理、教育機構
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和教育部《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以及《甘肅省“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的要求,結合學校教育教學實際,成立了學生生涯規劃管理、教育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校長擔任,副主任由主管學生教育的副校長擔任,領導、協調、組織學生生涯規劃管理、教育工作,專門負責學生生涯規劃的管理與教育,針對學生的生涯規劃需求,提高專業化水準,增強工作成效。
3.完善學生生涯規劃管理、教育機制
一是構建、完善學生生涯規劃管理系統與實踐活動課程設計。以校園網為平臺,構建校長作為第一負責人的學生生涯規劃管理系統,將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納入學校教育教學整體管理與過程監管、效果評價之中。管理系統的構建包括將學生生涯規劃教育融入學校的學科教育中,與班級建設、學科成績的考核同部署、同落實,與實踐活動課程設計同對待、同開發,從學校層面負責學生生涯規劃活動策劃、課程設計、研究性學習融合、職業體驗活動開展、生涯規劃策略研究與效果評價等,并和其他課程一樣經開發、審議及指導后實施。例如,學校設計的學生生涯規劃教育有三種途徑或課程類型。第一種是通過和各學科的融合實施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由學校聘請的學生生涯規劃導師分年級指導各學科教師共同實施。學生生涯規劃導師一般由學科組長擔任,需經過學校的集中培訓,或者外出學習、交流。這樣把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和學科教學相融合,融入各學段學科學習的全過程,讓所有教師都成為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的實施主體,通過培訓交流、自主鉆研、彼此結合,在常規教學中緊密融合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第二種是通過開設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獨立課程,以年級必修和選修課程的方式,結合各年級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開設情況,由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導師合作開發獨立課程,并分年級負責實施。獨立課程按每周一個課時的課時數開發,分年級由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導師在階梯教室或多功能廳集中授課。各年級按照學生總人數,在階梯教室或多功能廳能夠容納的情況下可以進行一次性集中授課,在不能容納的情況下進行分批授課。第三種是通過專題講座的形式,把最新獲取的有關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的信息、方法、策略以及訪學、職業體驗等活動結合起來,不定期開展各類專題講座,供全校學生有選擇的接受生涯規劃教育,獲得最新信息。
二是規范學生生涯規劃課程執行與實施過程。落實課程標準、執行課程內容,需要在學校范圍內規范起來。從高一到高三,從課內各科融合教育到課外實踐活動課程,學校要有計劃、有層級地統籌實施。同時,各年級還要結合學生特點、階段性教育目標進行課程選開、活動安排、人員協調等各方面工作。
首先,依托高校招生宣傳人員、有名望的社會人士,通過職業或專業宣傳、行業成功人士成長經驗講座、社會就業趨向分析等多種方式,不斷拓展課程教育渠道、豐富課程教育方式,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生涯規劃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次,邀請有成就的校友、歷年優秀畢業生在適當的時候來校開展生涯規劃教育講座,讓學生聆聽他們的生涯規劃經驗,激發學生的生涯規劃熱情和對心儀大學的向往,進而形成自己美好的人生規劃。
最后,通過開設家長網校,指導家長參與學生生涯規劃教育,邀請在生涯教育方面有影響力的家長與學生進行網上交流,通過家校融合的途徑把生涯規劃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之中,讓學校、家庭與社會形成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合力。
總之,普通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的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學校管理、教學、科研等方方面面。為此,全面、深入、有效開展普通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應該是當前學校亟待開展的一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