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婷
(北京航天總醫院功能檢查科 北京 100076)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由于長時間缺血導致心肌細胞死亡而引發的病癥。在臨床中,患者多呈現出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可伴有血清心肌損傷、標志物增高、進行性心電圖變化等,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一種嚴重類型[1]。誘發該病的主要病因為冠心病及血栓。當患者心腔動脈附近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發生狹窄、閉塞等現象,且持續性急性缺血持續20~30min 時,便會發生心肌梗死。左束支傳導阻滯是指包含左束支主干及左前、左后分支均出現阻滯情況。當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滯時,不僅會感到強烈胸痛,心功能也會急劇下降,隨時危及生命。目前,臨床針對該病主要通過恢復患者心肌供血、防止血栓形成等方式加以治療。本研究旨在分析心電圖診斷方式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左束支阻滯患者時是否具備積極效果,現對研究過程進行全面梳理,面向社會公布。
自本院急診科、心血管內科于2020 年1 月~2021 年1月收治的患者中選取100 例,將之作為主要分析對象。
納入標準:(1)出現胸痛、胸悶、低血壓、休克、心律失常等癥狀,影像學診斷結果提示出現局部室壁運動異常、心肌活性喪失等現象,冠脈造影提示冠狀動脈血栓的患者;(2)知悉本研究,能夠全程聽從醫護人員指引,積極配合,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3)本院倫理委員會經過論證,認為本研究具有積極意義且不違反倫理道德,予以批準。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如腦出血、瓣膜性心臟病等)以及中晚期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2)因多種原因導致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3)病情十分嚴重,經臨床搶救后依然處于重度昏迷狀態,預計生存期在3 個月及以下的患者;(4)無法認同本研究,不愿配合的患者(含家屬);(5)因多種原因未能全程參加本研究的患者。
100 例患者的一般資料為:男女比52:48,年齡58~75歲,平均(66.15±1.49)歲;心肌梗死病程1~5 年,平均(3.13±0.25)年。
(1)100 例患者全部接受心肌酶學診斷。
(2)對心肌酶學診斷結果提示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的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測,具體過程為:
①儀器設備選擇。艾瑞康牌全鍵盤十二導心電圖檢測儀,型號規格為ECG-12D,彩頁液晶屏寬度達到10 寸,通用打印紙為210mm,可觸屏控制顯示屏。
②檢測前的準備工作。所有受檢患者均采取仰臥位,由本院檢測科醫護人員幫助患者躺臥至病床后,調整其機體姿勢,保證舒適度。檢測開始前需預留3min 左右的檢測時間,目的在于幫助患者平復心緒、穩定精神,避免心率過快而影響檢測結果。在必要的情況下,醫護人員可與患者進行溝通,使患者放松。此時,醫護人員需使用醫用酒精消毒液,對患者機體肋骨及胸骨處表面皮膚進行擦拭,用以消毒和清潔。當患者肌膚表面液體全部干燥后,將心電圖檢測儀的電極片貼在經過消毒的皮膚表層。待所有準備工作都完成后,啟動心電圖檢測儀,將兩項重要參數,設備增益和紙速分別控制在10mm/mV 左右和20~30mm/s[2]。
③儀器設備開始工作后,醫護人員需注重觀察心電圖基線的變化情況。初期的基線變化一般無任何規律且呈現出雜亂無章的狀態,待其轉換為相對平穩的狀態之后,可對相應的結果進行收集、分析,留作后續觀察診斷。
(3)心電圖評估過程。
①由本院檢測科與心內科3 名經驗豐富的醫師對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滯患者的心電圖穩定變化狀態進行分析,與非急性心肌梗塞下的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患者心電圖相關特征進行對照。
②通常而言,非急性心肌梗塞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患者的心電圖QRS 波群(主要反映左右心室除極電位和時間的變化,第一個向下的波為Q 波,第一個向上的波為R 波,下一個向下的波為S 波[3])一般規律為:以寬闊且頂端較粗的R 波為主,極其罕見的情況下才會出現Q 波和S 波;除此之外,該病患者的心臟ST 段會出現呈現水平延長或向下方傾斜的變化趨勢。
③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患者所患疾病進行診斷時,難度較大。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在于,患者左束支傳導阻滯出現時,心室的除極向量已經發生異常變化,加之患者左心室各部分均出現心肌壞死情況,故QRS 波群顯示結果不會出現較為明顯的Q 波,很容易導致診斷結果失敗。為避免出現此種情況,本研究開展期間,本院3 位資深醫師對每一位患者24 小時內心電圖的變化情況進行精確監測和探究,幾乎沒有漏掉任何一個細節,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1)統計100 例患者中,心肌酶學診斷結果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患者的占比情況。
(2)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患者的心電圖QRS 波群的動態變化情況進行分析[4]。
100 例患者中,共計13 例患者的心肌酶學診斷結果提示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占比率為13.00%。
13 例急性心肌酶合并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患者的心電圖分布如下:
(1)有4 例的疾病類型為廣泛性前壁心肌梗死:
①V1-3 呈現rS 型導聯;
②V1-4 的ST 段弓背呈現約0.4mV 抬高,上下波動范圍均為0.1mV;
③V6 導聯QRS 波群顯示結果與常規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患者完全一致,均為寬闊且頂端較粗的R 波;
④V5、V6、I、aVL 導聯的ST 段呈現0.15mV 左右的斜上方抬高,上下波動范圍均為0.05mV。
(2)有5 例患者的疾病類型為下壁心肌梗死:
①II、III、aVF 導聯均呈現出明顯的QS 型,ST 段弓背表現與廣泛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完全一致(抬高幅度及上下波動范圍);
②T 波呈現出十分明顯的“直立狀態”。
(3)有4 例患者的疾病類型為前間壁心肌梗死:
①V1、V2、V3 導聯的ST 端單向弓背幅度遠超上述兩種心肌梗死類型,達0.6mV 抬高,上下浮動范圍為0.2mV;
②T 波呈現出直立狀態,與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大致相當;
③有關J 點的識別較為模糊,無法清晰辨識[5]。
(4)將伴有或不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患者心電圖進行比對分析后可發現,后者的J 點能夠有效識別,T 波或呈現正負雙向,或呈現倒置形態;弓背抬高均為0.4mV。前者的J 點不明顯,T 波呈現直立形態,弓背抬高均為0.8mV。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旦出現左束支傳導阻滯癥狀,其存活率將會顯著降低。通常而言,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的病死率與合并完全性右束支阻滯患者較為接近,但相對于合并雙側束支阻滯較低。
由此可見,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僅僅”并發單側束支傳導阻滯時,必須在最短時間內確診,在此基礎上,積極治療病因,叮囑患者注意休息、維持規律性的生活,從而改善預后。本研究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患者的心電圖動態變化情況進行了詳細分析,結果顯示,與單一性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患者相比,合并疾病患者J 點和弓背抬高幅度、T 波形態均存在明顯差距。
因此,可通過此種差異迅速確診患者病情,進而及早治療,降低患者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