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中等專業學校 馮 霞
中職數學教學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加入信息化技術和多元化評價手段,選擇多元混合教學與任務驅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加強數學教學中的跨學科整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本教學設計方案采用多元混合模式教學法,運用其內涵及理念開展教學設計,形成教學策略,教學設計藍圖采用課前、課中、課后三種,根據具體教學實際選擇。
(1)以任務驅動策略引導學生在行動過程中理解、掌握知識,從布置前置性任務開始,讓學生有目標地接受任務,繼而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來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知識鞏固—總結經驗”的良性循環。
(2)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系統,使學生在觀察、操作、驗證、推導、應用等活動中逐步完成教學任務,形成實踐創新的數學素養。
(3)在重難點問題探求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采用“問題教學策略”,以教學流程為“線”,以問題為“珠”,巧設問,激思維,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突破重難點。
(4)結合所學的建筑專業,以實際案例為抓手,真正讓學生感知到數學服務于生活、服務于建筑專業的特點。通過學習,既潛移默化地滲透了解析法的思想,又引導學生樹立了正確的職業觀。
(1)積極主動地開展情感教學,挖掘學生認真學習科學知識、崇尚知識的態度,以科學的態度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
(2)構建創新性課堂,采用信息化教學,優化創新教學流程等,活躍教學氛圍。
(3)提升學生興趣,改善教學方式,優化講解內容,多與學生交流,做到以“學生為本”,推動學生提升對數學服務的積極性。
1.學生經過前期的數學基礎知識了解,基于“實用、夠用、發展”的原則,初步掌握了數學服務(建筑裝飾)專業的初步知識,超過88%的學生在興趣提升方面有明顯的優化,參與熱情同比上一屆學生提升了25%左右,參與度提升了30%左右。本設計者認為新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對圓錐曲線實踐教學的興趣,例如有學生在學完本課程后畫了思維導圖來幫助自己鞏固知識。
2.本課程中,教學計劃、任務目標詳細,可供利用的教學資源來源多,同時擁有熟練的教學信息化手段和教學平臺,因此,學生任務驅動方面銜接完整,細節處理完善,學生能夠在任務驅動下完成不同層次的任務,通過實施本次信息化教學,100%的學生學習思維積極性得到了提升,超過93%的學生樂于運用網絡平臺與教師溝通互動,并開展深度探討。
3.學校擁有完善的基礎教學設備和網絡平臺,超過97%的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硬件設施開展實踐操作,主動學習和拓展思維。教師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結合學生學習現狀和教學實際要求,及時調整及制訂高效的教學方式。在學生整體提升方面,低于60分分段的學生數量較同期減少了35%,高于60分分段的學生數量較同期提升了30%以上。在學習方式、自律提升和個人發展方面,超過97%的學生對本次教學過程滿意度有較大的提升。
本次圓錐曲線教學在落實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同時,打開理性思維通道,促進學生發展理性思維,把核心素養細化到三個圓錐曲線知識模塊的相應教學內容指標。
學生學習任務完成情況較好,設置知識模塊學習達成度、提升空間和完成率的考核數據,總體上,學生知識模塊的掌握程度達到了80%以上,在空間提升方面,95%以上的學生的學習成績得到提升。
一方面,教師的教學目標100%得到落實,對于學生知識目標的提升形成較好的學習成果;另一方面是學生自身的知識積累、自主驅動學習和興趣提升方面,有超過97%的同學認為自身在知識積累方面得到了改善,95%的同學在自主驅動學習方面形成了較好的習慣,98%的學生在運用正確思維和興趣提升方面得到了明顯的優化。
通過在數學課程教學中努力實踐多元混合模式,我們發現該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學生的信息搜集、動手操作,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數學基礎建模能力,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對教學方式和課堂創新意識的滿意度,較同期明顯增強了整體教學效果。
另外,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制約了該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
1.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基礎起保障作用。例如“雙曲線的幾何性質”的課前任務單,部分小組學生不能自主完成學習活動,課中小組交流時沒有深入進展。
2.建筑專業實際問題是本課程教學的主線,與課程內容密切相關的數據資源成為輔助點。例如關于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實例較少,這直接影響了部分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