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蠡口第二中學 吳沁蕓
為解決當前課堂提問存在的一些問題,教師需要充分發(fā)揮教學的智慧,采取多樣的提問方式,組織好提問過程,從而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提升中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
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為了避免“滿堂灌”的講授模式,在教學中難免要向學生提出很多問題。這時尤其要注意勿向全體學生提簡單的是非問題,諸如一起回答“這種行為對不對”“要不要孝親敬長”類似不需思索就能答出的提問,這些是表面性的無效問題。學生看似都積極地參與課堂,實際上對他們的思維發(fā)展毫無意義,對教學內容的探究也不起作用,所以教師要警惕這類提問方式成為教學習慣。
在一節(jié)互動多、活動多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學氛圍相對輕松,教師可能會隨口提出問題。隨意性的提問沒有經過精心設計,因而提問時思路缺乏邏輯性,提問用語也不嚴密,往往和課程主題無關聯(lián),甚至還會脫離學生實際的生活經驗。
如學到八年級上冊《網絡生活新空間》,老師若即興提問“如何看待網絡暴力”,個別留意過網絡暴力現(xiàn)象的學生或許能分享點見解,但是絕大部分學生尚未切身經歷過網絡暴力,最重要的是該問題和本課主題“網絡改變我們生活”沒有大的聯(lián)系,學生摸不著頭緒,無從答起。偶爾的“題外話”或許能在教師的教育機智下經過一番有意識的語言潤色,轉變?yōu)椤罢n外拓展”,但處理不好便會陷入尷尬的境地,風險較大,收效甚微。
為了整治課堂紀律,教師可能會“抓”出個別在走神的學生回答問題。面對突然的發(fā)問,學生往往是驚愕迷茫地站起,沒有聽清楚問題,更是難以做出理想的回答。這樣的提問雖然暫時性地起到了懲罰、警醒學生的作用,但是貿然的提問顯然弊大于利:一是讓整個課堂的焦點集中在了該生身上,會引起一陣騷動,讓更多學生走神;二是營造了緊張的課堂氛圍,學生聽講時有一種被老師“盯”著的壓力,不利于師生之間和諧相處;三是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平時提醒某生集中注意力,或許用一句話、一個眼神更有力量。
首先,要熟練運用溫故知新式的提問。道德與法治課相較于其他課程內容偏枯燥,學生平時課業(yè)繁重,就很少有興趣和時間去復習本學科。這就需要老師在下一次課上對重要或易混淆的知識點做精簡的提問,通過反復識記,幫助學生加深印象。
復習提問要選準時機,溫故而知新。學完某課第一框,導入第二框前有必要夯實前面的知識。如新授七年級上冊第8 課《探問生命》第二框《敬畏生命》前,應該回顧下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嗎》,如提問“生命具有怎樣的特點”,讓學生回答出生命來之不易、短暫、不可逆,理解“生命有時盡”,從而過渡到第二框我們應該“敬畏生命”的主題。
如果是同一單元內的課,也需要進行適當?shù)撵柟烫釂枴H缃虒W七年級上冊第9 課《珍視生命》前,就可以對前文提到的第8 課做簡要回顧,但要注意復習時間,提問過多會在一定程度上消減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熱情。
當然,溫故知新式的提問并不局限于每堂課的前幾分鐘,也可以出現(xiàn)在其他時間點。這需要教師提前系統(tǒng)地架構好知識框架及脈絡,在課堂中靈活思考,由某一個學生暫時還不太能理解的“點”觸發(fā)以往某一方面的知識,及時提問,讓學生從“已知”到“現(xiàn)知”,產生知識遷移,使教學內容串聯(lián)。
其次,要充分利用案例或情境引發(fā)的提問。道德與法治課少不了情境、案例的設置,若一個案例或情境只是走馬觀花式地讓學生瀏覽一遍,沒有讓其開動腦筋,那么這個案例或情境的插入便是失敗的,沒有充分發(fā)揮作用,不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和參與課堂,因此,一個教師能否由案例或情境拋出有質量的問題非常關鍵。
如七年級上冊《做更好的自己》中,在介紹某位名人事跡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思考:“這位名人身上有哪些優(yōu)缺點?他是如何面對自身不足從而獲得成功的?”再結合學生實際提出諸如“你自身有哪些優(yōu)缺點,你該如何面對這樣的自己”的問題,令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優(yōu)缺點,學會悅納和欣賞自己,坦然地揚長避短、改正缺點、激發(fā)潛能,從而做更好的自己。
最后,教師也要會巧妙設計遞進式的趣味性提問。這要求教師能根據(jù)學科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由淺入深地思考,使課堂重要內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又完整呈現(xiàn)。如七年級下冊《悄悄變化的我》中“悅納生理變化”講完后,如何切入本課的第二部分“直面矛盾心理”?這時需要過渡,讓學生認識到是青春期的變化既有“生理變化”又有“心理變化”。可以提問“同學們進入青春期發(fā)生的生理變化屬于哪方面的變化”,引導其答出“外在變化”,再提問“大家有沒有發(fā)生一些內在的變化”。然后,將課堂交給學生,可以設置趣味性的搶答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列舉出青春期的叛逆、矛盾、沖動等心理,最后回歸主題,告訴學生本課還將要著重學習如何“直面矛盾心理”。
遞進式的提問常適用于突出重點和解決難點,并非所有問題都要刨根問底。如七年級下冊《青春有格》“行己有恥”和“止于至善”,雖然有必要解讀詞意,但對其出處不必展開過多,因為該課重難點是如何做。可以通過一些案例、活動拋出一個個遞進的問題,同時注意提問的頻率和密度,由易到難,使學生知道行己有恥和止于至善的具體要求是什么。
一要設計問什么。首先,問題要結合課堂主題和教學重難點,在利用教材的同時,也可以結合社會熱點,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參與度。其次,要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這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了解,并適當?shù)卦O置點難度,起到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效果。
二要設計問哪位學生。教師的提問需要找準提問對象,基礎性的問題可以留給學習薄弱的學生,稍有難度的則提問中間水平的學生,有些困難的就可以拋給學有余力、思維活躍而發(fā)散的學生。當然,提問也要注意面向全體,盡量讓每一位學生參與思考。
三要設計如何問。課堂中需要創(chuàng)設好的問題情境,讓生活走進課堂,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實際,讓他們直觀地感受,而不是空洞地猜想。
課堂準備提問時,教師先要有引導性的提示以引起學生們的注意,如“接下來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此處盡量避免提前宣布提問對象。教師向全體學生提出問題時,務必注意用語具體,語言組織簡潔明了,不能含糊其辭,更不能隨意。
指定學生問答時,教師的眼神要落在該學生身上,示意其起立。當學生沒有聽清問題或回答問題很遲疑時,可適當提高音量重復提問,必要時作出問題的解釋和提醒,幫助學生聽清問題、明確角度、整理思路。
若學生的答問思路和語言很順暢,教師切不可突然打斷,要耐心聽完解答;若其回答“卡殼”,顯得斷斷續(xù)續(xù),則可以適當停頓,給學生思考和組織語言的時間;若其回答不夠完善,則可以提示一番,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將回答補充完整;若學生答非所問,完全偏離了預期范圍,那么教師要及時核查學生是否明白問題的意思,接著鼓勵學生切換角度,引導他大膽重新作答……在引導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教師應用平和的語氣和眼神,創(chuàng)建和諧的課堂氣氛。
不管學生答對還是答錯,教師都應該充分尊重學生,多用鼓勵的話語,少苛責,更是不宜直接否定和打擊。為了強化學生的學習,教師要針對學生答問的情況及時給予反饋和評價,再面向全體學生作總結,給出明確完整的答案。提問不能片面追求數(shù)量和頻次,須經過篩選方能保證質量。所以從開始備課到課堂中的整個講授過程,涉及提問的環(huán)節(jié),教師都要仔細斟酌提問的內容、對象、方式及時機。
常言道:“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起于問。”有效的課堂提問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識。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每位教師都要認真學習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策略,這對于學生情感體驗的培養(yǎng)和思維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