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平 蔣洪興
每一名學生都應該是自我學習的“構建者”與“創造者”,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這樣能創造“新自我”的學習者。江蘇省錫東高級中學基于這樣的認識,提出了“創中學”的教育理念。
創中學,是沖破思維定勢,不拘于原有學習方式,不限于原有的學習資源及傳統學習工具,尋找多樣的問題解決方式及途徑的學習。它指向高階思維,以高階學習驅動低階學習,是促進學生思維,提高學習熱情及持續學習力的學習。
真正的學習,必須與創造相連,學生需要把教科書、工具書中的知識在不同情境中創造性地運用。英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有效的記憶,需要“把一件件事情放進構造得很好的模式里面”,“靠簡化的表達方式保存在記憶里”,“這些簡化的表達方式,具有一種特性,可以叫作‘再生的’(regenerative)特性。”[1]“再生的”學習是經過學生思維加工過的學習,超越了簡單意義上的學習,因而就是“有創意地學”。
在創造中學,是創中學的主要學習途徑。其學習是以具有情境性、創造性、挑戰性的問題為基礎構成的“場域”式學習。學生的學習會被學習行為產生的場域所影響?!皥鲇虺錆M著力量”,創中學提供的是創造性的場域,這樣的場域可以是具有真實情境的、工場式的實體空間,也可以是具有濃厚創造創新氛圍的問題場景。這樣的場域充滿了張力,澎湃著創造激情,能激起學生無窮的創造欲望。
“創中學”的過程也是“學中創”的過程,學生通過任務式、情境式學習,不斷學習創新策略,增強創新能力,提高創新品質。
創中學是為解決真實問題尋找新的解決之道,是為實現學生內心所涌動出的創造欲望、創意構想及創新思維而學。這樣的學習,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是積極主動的學習。創中學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有精彩的觀點,有創新思維,能提出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策略,具有創造新事物的品質及能力。
為創新而學,是創中學的學習價值所在。它不是為創新而創新,也不把培養發明家作為學習的主要目標。它是為解決問題時不斷迸發的創新思維而學,為內心所擁有的創新熱情而學,為探尋未知世界的奧秘而學,為創新帶來的無窮樂趣而學。創中學,學生在學習中創造了“新事物”,也創造了一個“新自我”。
2010 年經合組織發布的《OECD 創新戰略:從明日起搶占先機》報告指出,全球迫切需要的是依靠創造性思維不斷創新和創造知識來應對各種新挑戰。[2]現在看來這樣的挑戰已經到來,并且成為十分迫切的話題。在這樣的背景下來思考錫東高中提出的創中學,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及實踐價值。
以往我們總認為好好學習是為了將來能找一份好工作,但在這個時代這一認識已不再適用。《世界是平的》一書的作者弗里德曼認為:現在我們努力學習是為了將來能“define a job”(定義一份工作)。人們的創造性想法,追求更加完美的生活品質,設計更具有人文關愛的社會環境等,都是算法、機器人、應用程序所做不到的。這些才是我們為未來而學的方向。我們需要為未來能夠自主地“定義”一份并不存在的工作而學習。
創中學提出“為未來而學”,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目標,培養學生“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符合未來人才發展的需要。我們未必知道將來會從事怎樣的一份職業,但將來的那份工作必定需要創新品質及處理復雜事務的能力,包括不斷認識、反省、設計、完善自我的能力。
創中學,是學生用自己的學科知識,用自己追求,用善于發現問題的眼光,用解決問題的勇氣及方式去創造一個未知的世界。而這正是學生適應未來最好的方式。創中學,讓學生用自己的行動重新定義未來。在這里,學生可以遇見未來的自己。
做中學的核心意義是探究式學習,國際上統稱為“探究式科學教育”。做中學被認為是一種教學方式,也是一種教學原則。做中學,解放了孩子的手、腳、身體,也解放了孩子的腦,對他們學習及成長的意義是重大的。但以活動、動手為特征的做中學,其學習主要在小學及初中低年級階段的科學教育中進行。
做中學對錫東高中創中學的提出帶來了很多啟示。在此基礎上,創中學構建了面向全學科、全學段,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學習方式。它強調思維、創意、合作、探究、分享及交流,通過創新實踐及創新過程來培養學生包括思維、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在內的能力品質。
創中學除了促進學生在親身動手、活動體驗中獲得知識和能力外,還致力于團隊合作,利用各種技術和材料進行創作,通過這樣的創作活動,鍛煉意志力、提高自信心及增強成就感。創中學的動手體驗、創造實踐不再像以往那樣簡單易行。它往往需要學生熟諳諸多學科,綜合應用多種知識和技能,不斷探究、體驗、實驗和檢驗,甚至去挑戰那些在以往看來不可能的事情。[3]
創中學是有策略的學習,為學生帶來了更多的學習體驗,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想法的學習,因為有想法,所以去創作、去學習;二是有方案的學習,為實現自己的想法,需要制訂行動策略、實施步驟等;三是有過程的學習,學習需要設計制作,需要身體力行,需要反復調整,需要工匠精神;四是有產品的學習,把想法轉化為現實;五是有分享的學習,學生在交流中共享智慧,在分享展示中獲得信心。
創中學讓學生獲得元認知。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是對認知活動有意識的控制,是學生學習的自我指導、策略選擇及自我控制,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策略,能對學習進行自我糾錯及自我評價。當創中學強調的學習能力及學習策略上升到元認知后,學生就成為了學習專家。
國家課程需要融入每一位教師的知識體系后才能成為課堂可實施的真實課程。有效的課程學習需要有效的學習方式。錫東高中在實施國家課程時推行創中學,在具體實施中從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在常態課堂中,教師重視策略性知識及開放性學習內容的教學。
其次,學科教學中開發“創中學微專題”。教師根據學科特點有針對性地開發若干學習專題,一個專題一般需要1~3 個課時,圍繞核心概念及關鍵能力進行深度學習。比如,語文學科根據《鄉土中國》教學內容,開發了“網紅熱詞的背后”專題,讓學生通過閱讀《鄉土中國》,學習借鑒費孝通先生考察社會問題的方式,來思考當下社會出現的網紅熱詞。
最后,開發創中學的專門學習課程。比如校本課程的實施,主要圍繞項目讓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為此我們在高一年級專門開設了“設計思維”等課程。
學習變革發生在課堂,但根基在學校管理。課堂中任何一個變革都離不開學校系統。所以,學校重視頂層設計,制訂“創中學課程改革方案”,提出情境評價、展演評價等以“有創意地解決問題”為中心的學習評價策略。舉辦“創客嘉年華”,在校園中營造濃厚的“創客文化”,通過教師培訓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為創中學提供制度保障。開發學科微專題、“設計思維”課程,在校本課程中推行項目化學習,為學生提供創中學課程群。建設“創客空間”,為學生提供藝術創意及創造發明中心。這樣,學校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創中學學習生態體系,讓學生有創意地學、在創造中學、為創新而學。
教師創造性地教,首先體現在教學設計上——逆向教學設計。它是對學習結果逆推的過程,通過對應的概念或者能力形成的過程進行逆向分析(知識溯源),在具體教學中給學生設計類似的學習過程。其次,重視過程的學習設計。創中學是“在創造中學習”,具有創造性的學習過程給學生的學習體驗帶來的變化,是其他學習形式無法達到的。這也正是創中學的一個重要的學習特征。再次,善于提供學習情境。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情境,主要是還原知識形成時的生活、社會場景或問題情境,關于這一點可以通過設計問題、語言描述或場景再造等模擬知識形成前的狀態來實現。最后,開放的學習評價觀。因為創中學是學生“在不斷產生新的想法或新的思維中獲得經驗,提高素養”的學習,這樣的學習難以用標準化的答案及單一的思維方式來評價。評價的開放性是實施創中學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