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高莊小學 楊真子 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教育中心 張 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我國歷史文化悠久,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科書中選編了一些較長篇幅的文章,這類課文盡管內容豐富,但是受到課時的限制,教師們常常感到顧此失彼、無從下手。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閱讀教學,往往會把一篇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既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教學效果又事倍功半,也無法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筆者認為,想要處理好這類課文,關鍵要抓住重點、大膽取舍,尤其要克服對課文的解讀面面俱到的毛病。這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還能使學生學有所得、學以致用。本文以《牛郎織女》一課的教學為例,談一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如何真正有效地實施“三精”聯動策略,落實“長文短教”。
所謂“三精”聯動,本文指教師在備課時要樹立單元整體意識,進行“精準”定標;之后聚焦重點難點,“精簡”內容;最后關注學生學情,“精煉”教學環節。這三個環節,缺一不可,因為只有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三部分有機結合,“三精”聯動,才能達到“長文短教”的目的。
下文將具體闡述“三精”聯動,“長文短教”的具體實施策略。
所謂精準定標,主要是指教師應該有精準明確的目標,確定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就要求教師具備“大局觀”、樹立“整體意識”。在部編本教材中,每個單元導語都由“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部分組成。教師備課時,在充分了解文本的基礎上,要善于對“單元導語”和“課前導讀”進行解讀,透析內容,明確本單元的整體目標,同時也整體了解一篇課文在這一單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幫助學生明確學習任務,精準定標。
以《牛郎織女(一)》為例,本篇課文出自“學習民間故事”單元,在教學伊始,教師可把單元整體目標呈現給學生看,引導學生進行單元“導讀”,使學生明確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民間故事”,單元導語為“民間故事,口耳相傳的經典,老百姓智慧的結晶”。同時,我們還關注到編者在這個單元安排了兩項語文元素的學習訓練,一項是“了解課文內容,創造性地復述故事”,另一項是“提取主要信息,縮寫故事”。這便是本單元的整體學習任務,明確整體目標之后,我們就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再結合“課前導讀”明確本文的教學目標為:
初讀,引導學生在掌握主要情節的基礎上,完成簡要復述;
再讀,把握具體人物形象,從而分層次地進行創造性復述;
在兩次復述的過程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懂得故事表達的道理,感知民間故事的魅力。
所謂精簡內容,就是指教師的教學要簡化頭緒,而聚焦重點難點即可達成目的。對于小學語文長課文教學來講,針對難點,突出重點內容,直奔教學目標,提取主要信息,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準確獲取文本信息,加強自身閱讀能力至關重要。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依據教學內容,明確并抓住文章主線,刪繁就簡,使學生掌握長課文的閱讀方法,以培養其快速獲取文本信息的能力,提高其閱讀水平。
教師在教學中可從“文章課題”入手,引導學生先自行瀏覽和閱讀文本內容,有目的性地要求其找出文章中的關鍵性人物、地點、時間、背景與故事情節等,使學生能夠對文章的主旨和大意有所了解。
教師可依據教材中的“閱讀提示”,要求學生根據“提示”閱讀課文內容,與此同時可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適當采用掃讀、朗讀、自由讀或默讀的形式了解和掌握文章內容,以便梳理文章主線及其脈絡,以增強學生的文本閱讀感受與情感共鳴,培養其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課后習題是重要的構成部分,課后習題不管是對教師的“教”還是對學生的“學”,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編者在選文時已經先對文本做了研究,而課后練習正是編者精心設計的能力訓練點和教學重難點的體現。只有弄清楚編者的意圖,著力挖掘練習的價值,才能明確教學目標,厘清教學脈絡,幫助學生夯實基礎、提升能力,形成素養,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善于對課后習題進行系統分析,這樣才能深入理解教材,從而發揮課后習題對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突破教學內容的難點以及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和遷移能力的重要作用。
以《牛郎織女(一)》一課為例,課后作業教師設計了如下兩道練習:
(1)默讀課文,說說牛郎和老牛是怎么相處的,他和織女是怎么認識的?
(2)課文中有些情節寫得很簡略,請你發揮想象,把下面的情節說得更具體,再和同學演一演。
其中問題(1)直接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關注到了主要人物及其生活經歷,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可借助小標題或者魚骨圖的方式將一幅幅生活畫面串聯起來,再靈活運用所學的語言進行簡要復述;問題(2)則需要學生在了解人物經歷的基礎上,關注不同的人物性格,然后借助想象將文本進行二次加工和創作,進行創造性復述、演繹。
筆者認為,合理利用課后練習,可以幫助教師精簡教學內容,更明確教學重難點,做到有的放矢。
在“精準定標”和“精簡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教什么”和學生“學什么”已經基本明確,但是要有效地實施課堂教學,這就需要完成“三精”中的最后一步——“精煉環節”,要想煉教學環節精,提升課堂效率,需要教師積極主動地關注學生學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在設計問題、組織活動的時候要多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興趣愛好等,積極探索能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學習方式,精化教學過程,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通過實踐,筆者認為,可以采取“預習—提問—生成”這樣的三步流程進行教學,同時在閱讀中積極使用跳躍閱讀法。
長課文篇幅較長,字數較多,對大部分同學來說,只靠課上的閱讀是不夠的,對文本的了解不夠,課堂教學自然很難展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課前的預習活動,學生只有經過預習,才能感知教材,熟悉教材,也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布置學生預習一定要設計好“預習問題”。問題不能隨便提出,一般要著眼于本課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而且要有利于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問題數量不用太多,一篇課文2~3個即可。如根據《牛郎織女(二)》可以設計如下預習問題。
(1)牛郎織女故事的結局是怎樣的?
(2)哪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試著和小伙伴說一說。
五年級學生在中年級詳細復述、簡要復述以及《牛郎織女(一)》的學習基礎上,對復述已不再陌生,且高年級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兩個預習問題可以在閱讀時,幫助學生把握本課的重點內容。在課堂上,學生對文本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對故事的情節更熟悉,也就更能突破自讀提示中“給《牛郎織女》繪制連環畫”的學習任務,并將語文學習和美術學科進行有機融合,學生在動手畫圖并配文字的過程中,激發了學習興趣,也更深刻地體會到民間故事的魅力。
要想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對課文的研讀,無論是課文的導入,還是文中具體內容的分析,設計一個精妙的問題啟發同學思考,無疑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例如,《牛郎織女(一)》中關注到牛郎形象時,我向學生提出“牛郎是不幸的,因為他的童年生活很悲慘,但他又是幸運的,他擁有了奇妙的境遇,你能不能說一說老牛和織女為什么如此青睞牛郎?牛郎有什么優點嗎?”從而激發學生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研讀課文,探尋答案。之后以教師的問題作為示范,引領學生繼續根據文章內容或是語言點進行提問,還可以依托課后題進行思考,在提問中思考交流,能有效調動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課堂的主動性交還給學生。
如果說高質量的預設是長文短教成功的前提,那么動態生成則是長文短教成功的關鍵。因此教學時教師還應善于從學生的問題中發現問題,從學生的答案中尋找亮點。
在教學《牛郎織女(二)》的時候,班里有一名學生提議:“我們不僅可以畫帶情節的連環畫,還可以為牛郎織女和王母娘娘畫人物像,都說‘相由心生’,看一看不同性格的人,長相有什么不一樣?!边@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積極響應,孩子們畫出了“厚嘴唇圓鼻子”的牛郎,畫出了“高鼻梁大眼睛”的織女,還畫出了“眼角向上吊起”的王母娘娘,通過手中的畫筆,對人物形象進行了再創造,學生對此很有興趣,同時也為創造性復述做好鋪墊。教師還可以順勢鼓勵學生進行課外拓展,了解在中國的國粹——“京劇”中,有一門臉譜藝術,其中臉譜的顏色和樣式就和人物性格息息相關,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開闊了眼界。
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教學中,要想提升課堂效率,教師在教學時還可以有意識地運用跳躍閱讀法,所謂跳躍閱讀法,就是指要結合學生的問題去尋找并閱讀課文中與問題相關的內容,對于無關的內容則可以一跳而過,這樣使閱讀具有針對性,從而節省課堂時間。教師將課文的重點段講精講透,非重點段則放手讓學生自學,這樣既重點突出,又張弛有度,且學生在自學中鍛煉了能力,不失為長文短教的一個好方法。
例如,在教《牛郎織女(二)》時,講到王母娘娘這個人物,我引導學生采用跳躍閱讀法重點閱讀與之相關的部分,結合之前學過的方法,利用組織小組匯報的形式,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體會人物性格,揣摩她的心理,從而全面評價“王母娘娘是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學生在體會人物形象的同時,綜合應用了人物描寫的方法,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培養學生抓關鍵進行概括的能力,達到了“長文短教,短中見長”的目的。
總之,“長文短教”的關鍵在于教師要轉變觀念,要以“三精”聯動作為處理教材和組織教學的指導思想,抓住文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線”“面”,樹立單元整體意識,精準確立學習目標,借助充分的文本閱讀精簡有效的學習內容,給學生以思考的空間,激活學生閱讀的潛力,再依據學情,精準施教,多角度地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這樣全面牽動整個文本的學習,使課堂線條簡單明確、條理清楚,通過“三精”聯動策略,真正有效地實現“長文短教”,提升學生閱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