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工學院 于 飛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是本科層次物流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課程目標在于培養物流管理專業學生扎實的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基礎知識與技能,以及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方法,并將學習所得知識與技能實踐應用于企業,解決企業物流與供應鏈方面的實際問題。從具體教學來看,相對于其他管理類課程而言,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強調課程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通過理論與實踐教學,使學生能夠具備分析和解決企業在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活動中問題的應用技能[1]。
從教學目標來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具有較強的理論實踐性,即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并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操作能力。教學觀察與研究發現,雖然學校和教師不斷致力于解決課程實踐教學問題,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目前教學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學生基本上是被動接受課程中的主要知識點,但由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知識面較廣,知識點較多,而且涉及了經濟學、管理學、運籌學、物流學等多學科理論,綜合知識的運用缺乏足夠的實踐,這導致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缺少必要的思考和分析。二是實踐教學中的教學方法運用較為單一,而且實踐教學的實踐性并不強,多數只是通過多媒體完成演示,學生結合企業實例進行的實踐操作機會較少,課堂上也多以“理論講解+案例討論”為主。三是實踐講解中的案例有效性不足,很多案例較為陳舊,與新的市場環境已經不太適應,也具有較明顯的局限性,導致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上的銜接缺乏有效性。
隨著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更加細化,高校本科層次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課程要求理論與實踐統一,不僅在理論知識上滿足市場需求,而且要求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滿足企業需求。不僅如此,本科層次的《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不僅注重驗證型實踐教學,更加注重創新型實踐教學,強調理論思想培養與問題解決的綜合應用能力。具體而言,《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課程實踐教學目標可總結為:
(1)通過實踐演示教學,使學生在實踐學習中了解并掌握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各項技術手段與方法,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發現與分析問題的能力。(2)通過企業真實案例的模擬實踐教學,鞏固學生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并初步掌握供應鏈組織設計與協調等技能,使學生能夠在供應鏈實踐中靈活運用各種理論和方法。(3)通過綜合性的實踐教學,使學生對《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課程形成系統的知識與技能體系,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的安排來看,其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環節,其中理論教學的比重較大,實踐教學的內容和課時不足三分之一[2]。由于《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課程中知識面較廣,知識點較多,因此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重新分配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課時安排,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結合。教材中的實踐部分有多個實驗教學內容,比如供應鏈配送網絡配置、供應合同分析與設計、供應商庫管理庫存、聯合庫存管理等,結合理論知識將理論知識與實驗進行重新分配與整合,設計為驗證型、綜合型、設計型三項實踐教學內容,然后設計教案,分配課時進行理論聯系實踐的教學。
與理論知識教學相比,實踐教學需要更多元化、針對性強的教學方法。《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課程實踐教學中,要注重教學方法選擇的多元化,要根據整合后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比如驗證型實踐教學內容,可以選擇演示教學法,教師選擇一個針對性較強的企業真實案例設計成一個教學方案,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進行課堂演示,并模擬企業物流活動的場景,讓學生參與討論,理解教學內容和問題的解決方案。比如綜合型的實踐教學內容選擇案例教學法,精心選擇一個企業案例,并配合項目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引導學生實踐操作,小組討論,進而獲得解決方案。比如對于設計型教學內容,可選擇綜合性的實踐教學方法,有條件可組織學生去企業體驗學習,條件不足時可設計模擬場景,然后結合情景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讓學生在實際工作或模擬崗位工作中得到體驗和鍛煉。
對于理論知識的考核,目前主要以閉卷考試為主,而實踐技能的考核則以演示、口試、答辯等方式為主。在多元化實踐教學模式下,考核方法的選擇也應盡可能反映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在綜合性考核中反映出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實踐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對學生的考核評價要體現過程性,綜合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水平和學習過程。在實踐中,要綜合、合理、靈活運用閉卷、口試、答辯、演示操作等方法。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課程實踐教學中,出于多元化教學方法運用的思考,教師在教學前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不僅需要加強自身綜合教學素養,而且還需要做好教案設計。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先準備實踐教學項目,明確教學流程和各環節教學內容的安排,對可能出現的教學問題提前準備。教師要做好一個表演者與示范者的角色,設計完善的物流管理流程演示方案,培養學生對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認識。對于實踐性較強的教學內容,教師要提前做好實踐學習方案,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向學生明確教學內容、目標和方法,以及設計詳細的學習任務單,讓學生完成課前預習。由于實踐教學中會涉及多元化的方法,在實踐教學前,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掌握各種學習方法,以便其開展自主學習[4]。
工具和方法是《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課程學習中需要學生掌握的關鍵知識和技能,學生只有能夠熟練的運用工具和方法,才能夠靈活解決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實踐中的問題。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課程的教學內容,以及整合后的內容模塊情況,在理論學習中融入“工具和方法”意識,在實踐學習中掌握“工具和方法”的技能,避免學生眼高手低。教師根據《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課程中主要工具與方法,專門設計出幾節實驗課,訓練學生運用工具和方法解決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中的實際問題。教學中,先將學生分組,并掌握學生的學情,然后根據學情設定不同層次的目標。在實踐教學中將“工具與方法”的知識點內容放到實驗教學中邊講邊練,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比如供應鏈管理最優選擇的問題,需要合理運用Excel工具和方法,教師則可設計實驗項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Excel工具和方法解決供應鏈問題最優選擇問。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課程中理論知識占比較大,理論課時安排也較多,但實踐教學同樣重要,教師可考慮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開展體驗式學習。比如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中一個典型的實踐實驗——啤酒游戲,教師則可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項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到實踐教學中,通過課堂模擬加強學生的體驗感。實踐教學中,教師需先考慮好實驗教學的各個環節,做好充分準備。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先將設計好的Excel圖表發給學生,讓他們把幾個關鍵數據輸入,便可產生數據圖表。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完成實驗游戲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享體驗與心得,最后設計課后作業,引導學生對知識與技能進行鞏固。這種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下,抽象的、晦澀難懂的理論變轉變為體驗課,使學生印象深刻,更利于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
在《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課程的多元化教學中,教學目標的明確、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教學方法的選擇等是重點,但“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前提,要注重學生的參與性,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多維方法體系,營造多元化的教學情境與氛圍,并進行多元化的課程教學設計,要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