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會 羅春燕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升,廣大農村也得到了全面發展。農村的小學教育,雖然辦學條件有了顯著提升,但是依然面臨著很多問題。作為一名奮斗在一線的鄉村語文教師,深知語文學習對于學生后期發展的深遠意義。因此,本文提出了對農村語文學困生進行改變和提升的幾種方法,希望可以對教師或家長有所啟迪。
俗話說,興趣是推動學習進步的動力,可是很多老師往往忽略了這至關重要的一點。如今,許多農村地區的語文教師在基礎教學階段常常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講授知識,通過大量的抄寫和背誦來落實知識。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并非主動學習,而是被迫學習。這就好比是老師拿著勺子往學生嘴里喂飯——不管學生是否咀嚼充分,也不管學生是否愛吃,只要咽進肚子就萬事大吉。這種方式看似省力,實則后患無窮。不少學生在這種“填鴨式”教學中囫圇吞棗,并未完全吸收所學的知識,更不知該如何運用。正因為這種教學方式,讓很多學生喪失了學習的熱情,從而對語文產生了強烈的抵觸情緒。作為教師,該如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呢?
通過教學觀察與實踐,筆者發現“投其所好”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好方法。很多農村學生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外出打工了,只剩下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老人缺乏教育經驗,不知道如何教育和輔導孩子,往往只能讓孩子玩手機里的游戲。因此,對于這些孩子來說,“游戲”就成了他們的刺激點。
想讓學生像熱愛游戲一樣熱愛學習,可以把游戲帶入課堂。為此,筆者開始給孩子們開發課堂游戲,設計了許多以語文教學為目的、以游戲為表現形式的課堂互動。諸如,“近義詞連連看”“送生詞寶寶回家”“詞語排隊連成句”……
在組織課堂游戲的過程中,筆者會讓學生把桌椅推到墻角,自己扮演一個“詞”或者一個“句子”,在規定時間內排好隊或者找到自己的“好伙伴”。學生們都玩得盡興,學得開心,對于這種教學方式樂此不疲。
為了激勵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筆者還為他們設立了“語文積分”,就像游戲中的積分制度一樣,分為幾個不同的段位,其中包括“勤奮學生”“精英學生”“頂尖學生”“首席學生”。學生們為了提升“段位”,課余時間都會努力復習和預習,希望在明天的課堂上能表現得更好。慢慢地,在這種學習機制下,學生不再抗拒語文,學習興趣也越來越濃。
筆者向來認為,語文學習不應當是平面,知識層面也不能僅僅停留于課本。學生應當充實自己的閱讀量,從本質上掌握語文學習方法和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農村學生的家長大多需要勞作或外出打工,缺乏培養孩子閱讀的意識。因此,很多學生沒有形成閱讀習慣,甚至認為讀課外書是累贅。
語文學習的基礎在于閱讀,如果一個學生扎不下閱讀的根,也就無法結出語文學習的果。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讓筆者意識到了閱讀的重要性。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才可以體會出作者復雜多變的內心世界,了解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因此,為了讓學生打好語文基礎,筆者要求學生重視并養成閱讀習慣。讀課外書、記讀書筆記是留給他們的作業,一日也不可缺少。每周筆者都要開一次“讀書班會”,讓學生上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孩子們在講臺上暢所欲言,有的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講出了一本大部頭的小說,有的學生聲情并茂地介紹書中的精彩情節。
一開始,有些家長對這份額外作業不理解,甚至不配合,認為孩子就應當寫作業、認真聽課,甚至說“有讀閑書的時間還不如幫家里多干點農活兒”。但是筆者堅信,時間會見證孩子們的成長與進步。
不出所料,閱讀帶給孩子們的進步比想象中的還快。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同學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很多前來聽課的老師都紛紛感嘆:“這哪里是小學生,有的孩子簡直有了初中學生的水平。”
語文學習從來不是“學習課本”,而是語言知識的積淀。世界上沒有不愛閱讀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老師和家長。
筆者相信,語文教學的課堂主體從來都不是教師,而是學生。語文是感受與探索的過程,而有的教師往往忽略了這個最重要的過程,直接將教學參考書上的答案“扔”給學生,學生缺乏了思考的過程,便無法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發覺農村的孩子相對而言更為“害羞”。他們常常不會積極舉手回答問題,也不愿意在課堂上“顯擺”自己。這些現象的產生并不是他們不愿意表達,而是因為他們不善于或不敢表達。針對這種情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顯得格外重要。
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首先,教師要給學生創設一個教學環境,抓住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熱情。其次,要在學習過程中設計競爭環節,競爭意識的培養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競爭引導學生以公平公正的方式評選出優秀代表,成為全班的榜樣。最后,要注重評價,推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小學生正處于探索欲望旺盛的時期,回答問題容易“另辟蹊徑”“劍走偏鋒”,身為老師,不要急著指出學生的錯誤,而要通過正確引導的方式,讓學生發現自身的錯誤,自行進行改正。這樣不僅呵護了學生的探索欲望,還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
主觀能動性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與重要體現,作為教師,除了要鼓勵學生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以外,還要激發和推動他們主觀能動性的發展,萬萬不可抹殺掉學生探索的過程。教師可以適當“讓”出課堂,讓學生充分發揮探索性和創造性,自主調動課堂氣氛,主動探索新鮮知識。
語文素養對于一個孩子的一生而言意義重大,它直接體現了一個人認識世界的能力,我們要用多種課堂教學形式,擴展閱讀量與知識面,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