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民樂縣初級實驗中學 李承喜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影響,一部分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只是讓學生增長知識、掌握概念、學會答題方法,以便在考試中得到較高的成績,在學生情感、素質、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培養有些欠缺,并沒有利用歷史學科的特點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筆者結合以往初中歷史的教學經驗,提出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幾個策略。
縱觀人類發展史,無數個性鮮明的人物構建了歷史這幅宏圖。為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歷史人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傳遞愛國主義精神,在分析歷史人物特點與思想時,熏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壞。從古至今我國人才濟濟,歷史上我國歷史光輝人物和光輝事跡不勝枚舉,為后人學習和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榜樣引領作用。古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有愛母背刺“精忠報國”的岳飛,今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有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他們都在我國的歷史發展中有非常大影響,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可以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目標,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使得學生能夠保持一顆樂觀心態面對人生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雖然我們現在生活在太平盛世,但是當今世界仍然存在許多動蕩不安的因素,如果學生都擁有一顆堅定不移的愛國之心,這會對學生和國家今后的發展產生良好的影響。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重大歷史事件的教訓和經驗來進行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教育,例如,可以通過講解紅軍長征的故事,并選擇在長征過程當中所發生的感人且能夠體現出紅軍革命精神的歷史事件來向學生傳達愛國主義精神,在講解的過程中必須要帶入深刻的情感,用自身的愛國主義精神來感染學生,從而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同時還可以通過辛亥革命的歷史學習,讓學生理解動亂時代我國人們是多么迫切地希望擁有和平的生活。總的來說,歷史上我國許多偉人為了達成自己的理想目標,為了祖國的發展獻出了生命,這些人物和事件,在后人的學習中起到了積極作用,是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素材。
歷史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歷史課本知識、提高學生歷史成績,更重要的是需要基于學生的現實思想基礎上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可以將教材知識與歷史紀念日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到歷史知識中的愛國思想。比如,在學習到我國戰國時期為國捐軀的屈原時,結合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來進行教學,為學生講解端午節的由來,以及屈原對國家的熱愛和忠誠;在學習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時,主動向學生介紹五四青年節的由來,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主動發揮五四精神;在學習到一大會議召開知識時,要向學生講解七一建黨節的背景故事,讓學生了解建黨的意義和共產黨對我國發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以上事例是我國社會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意義的大事件,很多歷史的重大事件都有紀念日,是我國對歷史深刻記憶的最好證明。將這些特殊的日子與現代歷史相結合,讓學生學習和了解這些對國家有巨大貢獻的歷史人物事跡,樹立自身愛國目標,增強愛國意識,促使我國未來更好地發展。
歷史課本雖然記載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很多事件的真實情況,然而只通過課本文字式教學來達到愛國主義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隨著我國科學技術和現代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一些視頻資料和影視作品也逐漸在中學生學習過程中被廣泛應用,許多視頻資料體現著保持還原歷史真相的思想,給我們提供了視覺上的歷史事件及人物,這些視頻資料不僅真實形象,而且感染力很強,學生通過觀看影視資料逐漸被感染、被熏陶,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的內容。當然在眾多的影視資料中也不乏對歷史描述不真實、將歷史真實性擴大的劣質資料,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真實客觀、符合歷史規律的視頻資料,經過精心篩選將最有教育價值的資料供學生觀看。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民解放戰爭勝利”這一課時的過程當中,初中歷史教師可以突出講解在剛經歷完抗日戰爭之后,我國共產黨為了解放全中國,不畏艱難險阻,時刻秉持著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抗戰的精深又開始了解放戰爭,然后再對比分析當前我國社會群眾的美好生活,告知學生這樣的生活離不開先輩們的努力,為了維護當前美好的生活,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必須要時刻秉持著愛國主義精神,肩負起建設祖國,促進祖國發展的重大使命,以此來提升每一名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以及歷史學習的積極性。
從現實的角度分析,當前諸多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意識并不高,集體責任感不強,導致這一問題現象出現的原因不僅僅是家庭教育的問題,同時反映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力度不足。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把握好青少年的年齡和性格特征,使他們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學習同時得到心理和生理教育,以歷史人物的言行熏陶感染學生,鼓勵學生繼承我國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愛國思想。總之,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中學生能夠正確樹立愛國主義思想,這對以后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從古至今,有無數英雄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給后人樹立了愛國的榜樣。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就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講解一些擴展性的知識點,以此來轉變當前初中生的觀念,提升其愛國主義意識。具體而言,歷史教師在講解“抗日戰爭的勝利”這一課時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擴展性地講解關于為革命保守秘密而勇敢獻身的劉胡蘭的故事,趙渭濱為抗戰應用犧牲的故事等,使學生懂得這些千千萬萬為國獻身的英雄都展現了無私的愛國精神,他們是抗戰的英雄,也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不懈地追求遠大的理想和完美的精神氣節。借助這些英雄事跡為學生傳達當前所處的美好生活環境是這些英雄用生命換來的道理,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愛國主義意識,從而使其能夠自覺地肩負起建設祖國的偉大使命。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中學歷史教師必須要踐行的,通過影視資料、歷史紀念日、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眾多方式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學生具有良好的愛國情懷是凝心聚力、堅定信仰、不畏艱險的前提,為我國的發展和興盛不斷提供了強大的后續力量。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采用現代教學方法進行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使中學生在學習歷史時樹立愛國精神,為我國未來發展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