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山丹初級中學 劉賢明
學生在學習初中數學中,存在的數學成績的差異。數學教師應當認識到存在差異是在所難免的,在教學中應當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進行不同教學方式的轉變。本文就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進行差異化教學為論題,展開論述。
初中數學相較于小學數學,又升高了一個難度。在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中,一部分學生由于數學基礎好、數學天賦高、數學學習習慣好,所以初中數學的學習對于這部分學生來說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以輕松聽懂數學教師在課堂授課的知識,并且優秀地完成課后作業,還能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深度思考,深度探究。但是又存在另一部分學生,這部分學生由于習慣了小學數學的難度以及學習方式,在升入初中后學習數學,顯得尤為吃力,又因為這部分學生基礎較差,上課經常跟不上數學教師的思路,久而久之,積少成多,學生的成績也就越來越不理想。在初中數學教師教學中時常會發現班級出現這兩類學生,兩類學生的基礎不同,數學教師如果不采取適當的措施,將會導致班級“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即出現嚴重的數學成績“兩極分化”。故而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中要照顧到兩類學生的接受能力,根據這種差異化進行“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使班級全體學生共同進步。同時,“差異化”又存在一定的優勢,如果適當地加以利用,將會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初中數學教師也可以有效地利用這兩類學生之間存在的數學成績“差異化”,使學生明白自己才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數學教師只是輔導的角色,讓學生更主動地投入學習。總而言之,初中數學教師應當學會差異化教學,根據兩類不同學生的數學基礎,設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讓“優的更優”“差的變好”,促進辦班級全體學生數學成績的提高。
初中數學對學生的數學基礎、數學能力作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時就出現了許多學生上課聽不懂的問題,導致出現了班級學生數學成績的差異化。初中數學教師要想進行“差異化”數學教學,首先要了解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再調整數學課堂教學的教學內容,以此激發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提高整體數學成績水平。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由于許多學生未做好小學階段數學學習到初中數學學習的過渡,這一部分學生并不能較好地對數學知識進行吸收和理解。導致學生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很難獲得相應的學習成就感,到學習的后期,這類學生對于數學學習失去興趣,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大大影響學生的數學成績的進步;同時在初中數學教師的日常教學中,數學教師也會發現,班級存在一部分優秀的學生,能跟上數學教師的腳步,甚至能夠超額完成學習任務,但是這一部分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覺得所學的數學知識過于簡單,缺乏挑戰性,嚴重限制自己能力的發揮,所以這一類學生往往也缺乏數學學習的成就感,導致這一類優秀學生學有余但是得不到發揮,數學能力達不到新的層次。故而初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時,應當將兩類學生的學習情況做一個調查,在進行課堂內容的設計時,綜合基礎較好的學生與基礎較差的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根據課程的難度進行調整,找出課堂教學的“難度平衡點”,使基礎較差的學生能夠聽懂課堂,基礎較好的學生不會認為學習的知識太過簡單。在教授初一數學“二元一次方程組”這一課程時,可以在講解認識二元一次方程和認識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概念時,進行細致的講解,使基礎較差的學生能夠明白基礎的概念。在進行二元一次方程組例題講解時,可以在第一個講解階段講解較為簡單的例題,使基礎較差的學生能夠了解解題的方法技巧;在第二個講解階段時,數學教師可以選擇難度較大的題型進行講解,使基礎較好的學生感受到挑戰性,同時,數學教師可以放慢講難度較大題的速度,這樣就同時照顧到基礎較差的學生。數學教師做好課堂內容講解的平衡,將減少學生之間的數學成績差異。
數學學科作為初中的一項“主科科目”,受到來自學校、家長、學生的重視。故而數學教師除了注重數學課堂的教學,在布置數學學科作業時,也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加大“量”和難度。這就使得一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叫苦不迭”。初中數學學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作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部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稍微有點“欠缺”,這部分學生對于難度稍低的基礎題解答都有點困難,故而在面對數學教師布置的難度較大的作業面前,更是找不到思路。此時就容易出現學生走“歪門邪道”的問題,部分學生以運用網絡搜題或者抄襲他人作業的方式完成作業。課堂知識還未掌握,課后作業又渾水摸魚,使得這部分學生的數學成績直線下降。所以初中數學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應當考慮到班級學生不同的數學基礎,分層次給學生布置作業內容,使學生在自己的頻道提高做作業的效率。初中數學教師在教授初二數學“等腰三角形”這一節課后,在布置數學作業時,可以將難度分為兩個等級:一個作業難度偏高,一個作業難度偏低。難度偏高的等級題目會涉及更深的對等腰三角形的探究知識,交由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完成;難度偏低的等級題目大部分為基礎題附加中等難度題目,交由基礎較差的學生完成。數學教師采用差異化數學教學,使學生在適合自己的頻道完成作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做題效率,也使得學生找到了適合自己提高學習成績的頻道。
盡管初中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科的學習時,所取得的成績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是并不代表這個差異是永久的,隨著學生找到對的學習方式,這種差異是可以逐漸縮小的,這種差異無論是對基礎較好的學生,還是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并不是一件壞事,甚至是一個機遇。如果利用好這個差異,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夠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數學能力,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夠提高自己的數學成績。初中數學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故而初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時,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數學教師應當思考如何將這種差異轉化為對學生有幫助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縮小數學成績差異。初中數學教師可以成立“梯度互助小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不同基礎的學生在小組中學習互助,從而提高整體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能力。
例如初中數學教師在教授初二數學“全等三角形”這一節課時,可以將一位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與一位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組在一起,成立二人小組。二人小組有兩個角色,分別為“教師”和“學生”,教師為基礎較好的學生來擔任,學生則由基礎較差的學生來擔任。分好組后,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設置“自主思考”環節,此時教師可以提幾個問題讓各小組回答,小組學生一定要保證兩個人都搞懂,并且只能由基礎較差的學生回答問題,回答問題時應進行詳細講解。“梯度互助小組”的成立,使學生在互幫互助中促進自身數學成績的增長。
綜上所述,教師可結合利用差異化,成立“梯度互助小組”,找出課堂教學“難度平衡點”,照顧不同基礎學生等策略,組織開展各類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