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山東:博興縣曹王鎮中心小學)
小學階段,學校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育很是關注。班主任要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策略,確保學生的心理狀態良好,有較強的抗壓能力,讓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本文將對如何對小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讓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得以順利開展進行討論。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加之其年齡的特殊性,班主任作為班級中的重要角色,在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為此,班主任要為自己的德育工作順利開展制定有效策略,切實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首先具有健全的心理狀態,才能在日常的學習當中不急不躁,擁有良好的心態,進而促進其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
小學是學生在學習生涯中的重要階段,也可以說是人生的重要開端。這個期間,學生初入校園,對于學習生活不能很好地適應,導致意外發生的事件屢見不鮮。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狀態,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嚴重缺失。如果班主任在這個特殊時期也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關注與開導,那么對學生的小學學習生活是非常不利的。久而久之,學生很有可能會產生厭學情緒,甚至對部分學困生來說,會發生自暴自棄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也不能順利地開展。班主任作為一班之主,面對的是班級的所有學生,是一個班集體,而不是僅針對學生個人,必須保證班級中所有的學生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加強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
小學階段,還是學生健康人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如果沒有正確的心理引導,就會對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帶來不利影響。心理健康發育的標志是學生的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只有保持這個狀態,才能在日常的學習中提高效率,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開展提供良好的條件。在這當中,班主任要設身處地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我們對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學生可以在小學的學習生活中保持穩步提升的狀態,加強學生的抗壓性;另一方面也為了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正確的“三觀”,為日后的學習打造良好的基礎。因此,班主任要對這個時期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重視,要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扎實的努力。
在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首先要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整個心理健康教育中最重要的環節,只有學生自身心理素質增強,才能完整地達到個人心理綜合素質的提升,確保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隨時都保持著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教師可以借助一些名人傳記來激勵學生,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比如,我們眾所周知的偉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小學時期因為做了一個不像樣的板凳被同學所嘲笑,但是他并沒有因此而氣餒,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的板凳做得越來越好,甚至比那些曾經嘲笑他的同學做的還要好。正是因為他過強的心理素質,才支撐著他成了舉世聞名的科學家。因此,心理素質對于個人的發展尤為重要,班主任尤其要注意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只有學生自身的心理素質過硬,才能保證德育工作的開展,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要想讓學生在小學時期接受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人格發展的正確形成,首先必須保證班主任具有優良的自身素質。班主任作為課堂教育的重要角色,其自身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發育水平。在日常教學中,班主任與學生之間會有頻繁的交流互動,班主任的心理變化會直接反饋在學生的心理上,對學生的日常學習和心理健全都會產生直接的影響。例如,在小學時期的期中考試與期末考試中,學生在考試期間的成績有時候會忽上忽下,極不穩定,這時,如果班主任因為班級整體成績不理想而對學生過于苛責,那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較大的陰影。這也就直觀地表明了這部分教師的心理素質較不穩定,會影響學生的日常心理活動,也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學校對于班主任的心理素質也要進行定期考核,這樣才能確保學生能夠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確引導,進而促進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時也保證班級的德育工作順利展開。
班主任在班級中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首先就要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學生的抗壓性,保證日常學習生活的穩定;其次,學校也要注意提升班主任個人心理素質,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得到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其健全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