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

19年前,我剛開始做班主任,面對犯錯的學生,我喜歡講道理,自認為講得面面俱到、情真意切,可是沒幾天,我就發現學生對我說的話都是“左耳進,右耳出”,一點兒也沒有放在心上。
為了能和學生有更多的交流與溝通,我在班級開展了每人每天撰寫一篇班級日志的活動,即全班學生輪流撰寫班級日志,內容不限,然后在第二天的早讀時間讀給全班同學聽。這種形式對于現在的中學生來說既熟悉又新鮮,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微博、微信,但從來沒有人專門寫過班級日志。學生問:“老師,日志是寫我們身邊的事嗎?日志可以寫軍訓生活嗎?班里有不和諧的聲音可以寫嗎?”我說:“你們自己的微博怎么寫,班級日志就怎么寫。不過,要更多地關注我們班的學習與生活?!薄袄蠋?,您來寫咱們班的第一篇日志吧!”有學生提議,其他同學紛紛附和。于是,我便成了第一篇班級日志的撰寫人。
第二天早讀時間,當我站在全班學生面前讀自己寫的班級日志時,同學們都瞪大眼睛,鼓起掌來。瞬間,班里沸騰了!是呀!這些是我們共同的經歷,也是我們共同的財富!有了好的開頭,學生紛紛模仿我寫的班級日志,將班級中每天發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想寫進了班級日志,內容越來越豐富。如今,班級日志已經成了我們班共同的財富。
面對犯錯誤的孩子,班主任大多采用說教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可能因為有聲的方式用得太多、太頻繁,有時效果不太理想,此時,我們不妨試一試無聲的方式,說不定能取得“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因此,我和同學們一起寫班級日志。教師可以將自己的看法、情感和殷切的希望通過班級日志傳遞給學生,教育感化他們。
一次自習課上,班長與一個淘氣的男生發生了沖突,情急之下說了幾句不該說的話。事后,她主動把事情寫進了班級日志,向我承認了錯誤。班級日志,不僅可以實現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而且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被重視、被關心的感覺,取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
教育學生絕不是單靠說教就行的,當說教行不通的時候,我們可以另辟蹊徑,換一種方式和學生交流。班主任和學生的溝通應從外化轉到內化,從單純的說教轉化為多措并舉,讓情感與認識相互作用,使情感上升為信念,成為提高學生自覺性的動力。作為班主任,我們應該掌握和學生溝通的藝術,找準機會,抓住重點,用多種方式和學生溝通,這樣的教育才會更有成效。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李橋中學)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