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嬋
摘? 要:微信公眾號是一種非常便捷的通訊方式,通過微信公眾號能及時發布和接受信息,開展良好的互動交流。在初中法治教育中利用微信公眾號,可以讓法治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充分融合,創新法治教育的方式,引入豐富的法治教育內容。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法治知識的積極性,有助于推動初中法治教育的整體效果提高。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了微信公眾號應用到初中法治教育中的意義基礎上,對利用微信公眾號推進初中法治教育的創新,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微信公眾號;初中;法治教育;互動
本文將首先分析微信公眾號應用到初中法治教育中的價值,并在此基礎上,從開通學校法治教育微信公眾號平臺,借助微信公眾號增強法治教育中的師生互動,通過微信公眾號提高初中法治教育的趣味性等幾個方面,圍繞利用微信公眾號推進初中法治教育的創新進行探索研究。
一、微信公眾號應用到初中法治教育中的意義分析
初中階段學生身心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心智還未完全發育成熟,法律意識淡薄,自我控制能力較弱。他們在思想和行為上往往會出現偏差,也是容易受到不法侵害的弱勢群體,需要加強對他們的法治教育。進而提高初中學生的法律意識,學會遵紀守法,不做違法犯罪的事,并有效防范不法侵害。然而就當前初中學校法治教育現狀來看,還存在重視程度不夠、內容枯燥乏味、方式單一等情況,影響初中法治教育的效果。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微信作為一種被廣泛運用的網絡即時通訊手段,在青少年學生群體中也越來越普及,已經成為學生接受信息、溝通交流的重要媒介。通過把微信公眾號運用到初中法治教育中,可以借助微信通訊便捷、受眾面廣的優勢,發布有關法治教育內容,豐富法治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向學生普及法律知識,更好對初中學生實施法治教育,提高初中法治教育的效果。
二、利用微信公眾號推進初中法治教育的創新
(一)開通學校法治教育微信公眾號平臺
初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自主收集、搜尋信息的能力,也能夠通過網絡自己去了解一些知識或新聞信息。而微信公眾平臺具有開放性、共享性、信息傳遞率高的特點,利用微推送、微名片、微活動、微分享等,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自媒體活動。并且隨著智能手機、移動終端網絡的普及,微信公眾號平臺在信息傳播方面與傳統網絡平臺更有優勢。初中法治教育中利用微信公眾號,可以開通學校層面的法治教育微信公眾號平臺,推進法治教育與網絡通訊技術的深度融合。在學校法治教育微信公眾號平臺上,結合法治教育目標和內容,定期公布和更新有關法治教育方面的知識,提供一些法治教育實際案例。同時,應要求學生關注公眾號,定期登錄法治教育微信公眾號平臺,并做好登錄記錄,安排他們根據學校法治教育微信公眾號平臺公布的信息,撰寫學習心得體會和感悟。
(二)借助微信公眾號增強法治教育中的師生互動
微信公眾號可以通過文字、語音、圖片等進行溝通活動,形成一種線上與線下全方位的互動方式,讓教師和學生的交流變得更加順暢和便捷。利用微信公眾號推送初中法治教育內容的創新,可以借助微信公眾號的這種優勢功能,促進和增強初中法治教育中的師生互動。開通學生學習法治知識的新途徑,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比如,初中學生可以把自己在法治知識學習中的疑惑,以及遇到不理解的知識點,以問題的方式提交到微信公眾號上。教師在接受到信息之后,通過微信公眾號向學生解答問題,給學生解開疑惑。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師生之間的即時互動,師生圍繞有關法治方面的內容直接展開討論和交流,增加法治教育的實效性。這就打破了初中法治教育時間和空間限制,在課余時間進行隨時隨地交流,促進師生相互之間聯系更加頻繁,學生學習法治知識的效率也會隨之提高。
(三)通過微信公眾號提高初中法治教育的趣味性
初中階段的法治教育主要是一些常識性的法律法規知識,任務是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理念,培養他們知法、守法、尊法、用法的意識。初中學生們思維活躍、可塑性強,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由于法治教育的內容比較枯燥,很多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存在消極應付的心理。因此,初中法治教育應結合學生發展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以增加教育過程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參與法治學習的興趣。通過利用微信公眾號不僅能引入豐富的法治教育內容,還能促使法治教育的方式變得更加靈活、多樣,大大提高法治教育的趣味性,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學習。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上傳一些有關法治教育的小案例、小視頻,讓學生圍繞有關法治話題展開討論。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融入學生身邊發生的一些法治教育實例,創設生動教學情境,進行教學內容創新設計。
初中法治教育利用微信公眾號,能改變以往那種單純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的教學方式,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深刻認識和感受法治知識真正價值,進而產生學習的動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
參考文獻:
[1]馬俊民.微信平臺法治教育方式創新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民商,2018(10):257.
[2]張波.新媒體時代中小學生法治素養培育價值與路徑探析[J].新課程(小學),2018(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