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鵬 劉駿慶(青島市廣播電視臺)
當前的新聞媒體傳播速度快、更新及時、內容豐富多樣,其中承載著龐大的價值不菲的數據[1]。在新聞報道中,數據信息已被廣泛使用。而近些年,伴隨數據新聞與可視化的飛快發展,數據也不再僅僅是舊媒體傳播中信息的一項點綴,而被深入挖掘出更宏大的價值。但是,新媒體時代下新聞數據的權威性卻屢遭質疑,并且暴露出新聞傳播中在數據使用方面的問題。所以,針對新聞中所使用的數據,便需要有效的規約[2]。
眾所周知,新聞價值主要源自事實。而在新聞傳播中,所用到的數據價值十分突出。雖然數據并不會構成新聞事實,但是卻屬于形成新聞事實價值鏈的關鍵性來源[3]。在數字化新時代下,互聯網廣泛興起,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更多地涉及數字信息。在新聞傳播質量上講,基于對新聞數據價值的深入挖掘將會開拓出更大的新聞傳播空間。而廣大新聞工作者也需要對新聞數據保留存疑態度,特別是在報道精確新聞并備受矚目情況下,急需對數據重建傳播興趣及責任。
現階段,作為當前新聞制作的一大新要素,數據現已涉足內容生產、發布、監測等環節,為創新提供可能性,并且能夠直接呈現出相關信息。從敘事新方式出發,以數據來充實新聞報道,并賦予報道更強的感染力。而以可視化連通到抽象數據呈現出的具象意義,讓用戶可以更輕松地廣泛閱讀、理解分析數據[4]。同時,數據還充當了產品彰顯價值的有效基礎配置,人工智能與數據技術可以精準地匹配用戶、場景、內容,并符合個性化閱讀特點。從當前的數據應用上看,其中的內容往往來源范圍更寬廣,并結合用戶需求選題,還能進一步融入興趣成分,深挖新聞的垂直化信息內容,揭示更深層的含義,體現數據價值(如圖1)。同時,還有交互開發設置數據產品、全面提升視覺效果,讓新聞更生動形象、更具可視化,進而強化內容的說服力,幫助用戶更好地理解新聞并予以有效反饋。

圖1 多維度深挖數據價值
在新聞傳播中,數據的應用意義就是數據中存在關乎公眾利益的信息。所以,收集、播報原始存在的數據、控制真實性也是現代媒體的發展目標。然而,消費閱讀信息只是廣大受眾的一項生活內容。所以,對數據展開的跟蹤與解讀,還需要交由媒體來實施。在傳播新聞中,對數據的直接展示似乎就是展示出原始信息,但這卻會提升受眾心智成本,而降低新聞可讀性??紤]到受眾的差異,僅簡單地面向受眾呈現原始冗雜的數據,而讓受眾來提煉信息,便會從一定程度上顯示媒體對數據不夠審慎甚至失職。而太簡單地處理數據,則意味著傳播者未認清數據本質、沒有充分開發和利用數據資源。結合報道選題、數據種類,選出合適的數據分析手段方法,有效處理完備的數據,提煉出與新聞價值判斷相符的信息,以方便受眾更深入的理解、掌握。
基于數據,能夠很直觀地體現出現實情況。而以上體現則需要充分、深刻認知數據內涵和運算科學性。否則,從數據中獲得的結論,便極有可能會與現實不符。首先,媒體、公眾均應認知“數據”有欺騙性。針對同組原始存在的數據,如若對應使用的計量公式、算法不同,所得結果、形成的結論也會不一樣。其次,原始數據信息一般有著不小的體量,直接從中得出結論并不容易。為此,有關數據源主體便時常會加以梳理解釋或做出二次運算,并提供給受眾最后的結論。所以,會導致以下可能:在不改變原始數據真實情況下,以最具說服力類型的數據算法、計量模式來展示成果。例如,以統計學指標如眾數、平均數等盡管能夠有所傳達信息,但卻不能夠全方位地體現出具體的情況。如果只是公布這類數據,則極有可能會掩飾數據原本可展現的別的事實。所以,經由新聞媒體來展現數據方面的結論時,便應注意考慮清楚數據的合理性、科學性及體現事實的局限性,以避免在數據認知或算法不夠全面時而缺失關鍵信息,讓受眾曲解數據。
在現階段國內的眾多媒體中,雖然大部分新聞報道切實開始投入使用各式各樣的統計數據,但是往往還停留在簡單的披露、摘引,而甚少深入分析、全面解讀統計數據。在新聞媒體中,應主動建構真實的新聞。但是,如果只是對統計數字單純的傳聲,就會影響新聞信息傳播過程的真實有效性。加之數據還蘊含著數字意義以外的其他信息,且在極具專業性的領域所關聯數據對應的價值還大多有著各自的解讀方式。此外,背景存在差異的一般受眾群體,經常會在面對專業數據時很容易各自形成差異明顯的意義理解。所以,在投入使用很專業的數據時,媒體必須對這些數據或有關專業名詞加以解釋,不然就會引起人們對數據的科學性、真實性產生懷疑。
現階段,基于數據信息,媒體來體現事物變動時,羅列數據的方法很常用。該方式相對直觀簡潔,如果更新時間較短,受眾還可接受。然而,如果更新時間太長,且加以冗雜、堆砌呈現,則會讓受眾很難找出價值大的信息,并且更難發現差異。所以,在使用數據時,新聞媒體應注意受眾的觀感及接收效率,提煉出意義最大的數據。先對原數據實施梳理工作,然后媒體從圖表、附件等方面加以分析。特別是大體量、無對比的數據,應適當加工、處理,顯化隱藏的關鍵信息。同時,媒體還應注意二次處理時用到的篩選數據、算法有無傾向性,數據處理后的結論有無和數據源主體具有的利益相關性。通過對數據處理方法的公開,可以降低結果的傾向性,讓質疑受眾能獨立判斷,并體現媒體“免責”性。
通過優質的數據源,既可保障新聞品質,又可判斷數據可信性。通過明確數據源,除了能體現報道、揭示的內容有理有據外,還能促進受眾結合數據源明辨新聞價值,并提供給受眾質疑核驗的機會,賦予受眾知情權,還能體現媒體、數據源的公開性、透明化。所以,在實際公布數據源時,應注意清晰、明確描述。同時,還要注意公布數據來源,這并不代表數據的真實、準確與否,僅代表報道數據并非自主編造。所以,數據可靠度和明確公布數據的鏈接、來源間沒有正相關關系。所以,就此還要細說一下數據與之不一樣的屬性,如收到數據的有效時間點、所屬范疇、形成數據的時間點、完好情況、搜索手法、適用范圍等。同時,對可以幫助理解的一些對比性數據,也應注意附在后面。
在傳播新聞中,對客觀數據加以準確的披露,僅代表媒體履行了秉持新聞真實性的原則。對數據展開解讀,并找出數據中隱含著的內容,讓廣大受眾可以進一步了解有關聯的故事信息。正確解碼統計數據就是媒體行業的一類常見職業要求。所以,在發布數據后,媒體人需要做到深入加以分析。尤其是對專業數據及其專業詞語,更加需要提供必要的說明。在現代科普專業涉及的數據,往往在體量、單位方面,極有可能會不被普通人所了解和熟悉。這樣一來,受眾在不甚了解時,便極易誤解數據原本傳達的意思。為此,新聞媒體在著手傳播信息時,對所引用數據的具體專業性以及一般受眾所具備的理解能力都需要做出科學、有效的預判。如果數據專業性超出常識范疇,則需要及時輔以基礎的補充或者說明,同時還有必要做好科普,以輔助受眾正確理解數據信息。就高頻出現系列的專業內容,宜在維持科學的前提下普及基本的知識。
綜上所述,在新聞傳播中,所使用到的數據往往具有很大的價值。但是,當前在新聞制作、傳播中,卻存在一定的數據使用問題,而需要實施有效的規約,更客觀、高效地報道新聞,用數據說話來幫助受眾斬獲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推動新聞傳播事業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