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市金山中心小學 高 捷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注重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更要讓學生在積累基本活動經驗的基礎上了解、體會和運用基本數學思想。因此,教師要通過精心設計操作性的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一般來說,數學老師喜歡設置“看一看”“摸一摸”的操作性活動,目的是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但這些活動的操作性不是很強,老師可以進一步拓展活動內容,精心設計操作內容,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認識圖形》這一節的教學中,老師要向學生介紹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圓柱和球。老師提前準備了這些圖形的模型,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找尋這些圖形的特點,在此過程中,老師向學生傳授一些口訣,幫助學生記憶。比如,球的口訣是“圓圓鼓鼓小淘氣,滾動起來不費力”,正方體的特點是“正正方方六張臉,左看右看都一樣”,圓柱的口訣是“上上下下一樣粗,放倒一推就滾動”。隨后,老師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的正方形、長方形或圓柱。老師還設計了操作性更強的活動任務,老師給每個人都發放了5~10張小貼紙,上面分別寫著“正方形”“長方形”“圓柱”和“球形”,學生需要在每張小貼紙的下面寫上自己的名字,在教室中找到相對應的圖形將貼紙貼上去。這個活動有機地將數學和生活串聯了起來,給予了學生足夠的時間用于消化課堂上的新知識。
老師要激發學生的操作欲望,讓學生自主設計一些操作活動,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老師可以通過師生互動,慢慢誘導學生展開操作活動。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認識三角形》這一節的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參與探究發現活動,經歷操作,發現驗證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本次探究活動的主題是“探究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長度和大于第三邊。
師:老師現在手里有4根小棒,長度分別是10厘米,6厘米,5厘米和4厘米,如何挑選才能夠確保可以拼出一個三角形?
生1:我們首先應該選一選。從四根小棒中隨機挑選三根,要寫出所有的組合方式。
生2:接著,我們應該寫一寫、量一量,量出每根小棒的長度,把它們記錄在表格中,有利于我們待會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生3:隨后,我們再擺一擺,看看能否用選定的三根小棒首尾相連地圍成一個三角形,把每次研究的結果都記錄在表格中。
學生自主設計了選一選、寫一寫、量一量、擺一擺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生一起對比數據,分析原因,最終發現了結論:三角形兩條邊的長度和大于第三邊。老師發現,學生自主設計的操作活動可行性很高、系統性很強,說明學生的探究思維比較嚴密。
回顧操作流程,回想操作步驟,學生才能夠積累一些操作經驗。很多操作活動的知識性很高,比如涉及量角器的使用、表格的制作、剪裁圖片等,學生很有必要花一些課下時間回想、反思。
比如,在課堂上開展了“三角形內角和”的探索活動。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呢?不同類型的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相等?三角形的內角和與三角形的面積是否有關?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不是不變的呢?老師和學生一同完成了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的活動,學生通過回顧得出了相關結論。用量角器量角的三個步驟:(1)量角器的中心點要和角的頂點重合;(2)量角器的零刻度線要和角的一邊重合,看角的另一邊讀讀數;(3)讀數要看清楚,要讀內圈的數字。剪裁和拼接的原則:在剪裁的過程中,我們要把三角形的三個角完整地剪裁下來,然后把三個角拼接在一起。這三個小角會組成一個平角,就驗證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折疊活動也是如此,要想辦法把三個角折疊在一起,看三個角拼起來的形狀,如果是平角,也可以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
對于小學低年級段的學生,老師需要精心設置操作內容,對于中年級段和高年級段的學生,老師可以誘導學生自主設計操作內容,還要增加回顧操作活動的環節,這對學生的思維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