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李恒中心小學 張亞婷
小學生對抽象事物的認知興趣有限,課堂活躍度不高,對此,教師可以有效地將學科教學與游戲環節緊密連接,體現出學生在課堂參與中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積極性,同時在循序漸進的游戲開展過程中,使學生可以通過重復探究逐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構建以學生為發展主體的學科教學思想。在實踐應用中,教師需要針對課堂特色和學生認知興趣點,巧妙融合游戲,體現出教學與游戲相互融合入的特色。
多媒體作為一種智能教學的方式,目前已被許多學校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開展小學數學游戲課堂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滿足學生學習興趣,結合多元情景的共識,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環節中逐步理解課堂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得到拓寬,從原有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以具象的方式理解,并運用數學知識,真正實現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
比如,教學《認識時間》這一課時,由于小學生缺乏對“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具體認知,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出示時鐘,為學生展示一天的生活經歷,從起床上學到放學睡覺,這一能讓學生將生活與抽象的時間概念相關聯。當學生掌握一定的看圖讀時間的基礎后,教師可以開展時間游戲,讓學生通過多媒體顯示的內容,在自制的表盤中撥出相應的時間,并準確讀出時刻。在此過程中,學生看圖讀時間和根據時間判斷活動的正逆向數學思維都得到了有效訓練,教師還可以在小組競爭中提高學生讀取實際的速度和準確性。
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有助于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教師在開展數學課堂游戲時,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模式增強學生討論的積極性,結合探究類游戲的展開,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設置游戲內容,巧妙地將數學知識與游戲中的生活化場景相互融合,使學生充分結合想象,提高對知識的理解。
比如,在教學立體圖形的相關知識時,可以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制作幾何立體模型的方式,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結合正方體塊涂色問題,讓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找出規律,并通過“你擺我算”的方式,讓一名學生用10個相同的小正方體擺成形狀不同的立體圖形,由另外一個學生觀察該圖形的主視圖、側視圖和俯視圖,判斷出有多少個表面可以被涂色。這一小組探究性游戲不僅能增強學生合作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的具象思維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
在小組合作中開發集體式游戲,對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能夠起到引導效果。傳統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上缺乏有效討論,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過程較為被動。為了轉變這一教學效果,教師可以綜合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通過結合游戲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逐步引導學生在探索中找到數學學習的成就感。
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并運用數學知識,在開展游戲教學時,可以通過實踐教學的方式增強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許多小學生難以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集中,而通過穿插游戲教學的方法,能夠實現對學生學習狀態的調整。
比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除數和余數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相互抱團的方式,提高其計算興趣。首先,教師在課堂上選擇18名學生參與游戲,當學生問老師多少人一組時,教師表示“我想4人一組”,那么每4名同學迅速組成4組,剩下的兩名學生單獨一組,此時就體現出數學演算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增加此類游戲活動,能讓學生在緊張的環境中提高計算的準確性。之后,教師讓臺下觀看的學生針對臺上同學的表演進行規律總結,當18人組成4組時,總共有兩個人留下,那么可以列式為18÷4=4……2,進而學生指出計算有余數的除法時,余數一定比除數小。
在課堂教學中參加游戲教學,能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緩解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疲憊感,同時也可以結合游戲讓學生自由探討新知識的運用,在游戲環節中逐步提高數學計算的速度和準確度。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游戲教學的模式能夠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同時,教師將課堂內容與游戲環節緊密結合,通過游戲尋找學生探究式合作的方法,增強其對知識的理解,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應在寓教于樂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增強學生的數學計算和知識理解能力。學生在游戲過程中逐步理解數學思想,通過用數學語言表達生活場景中的數學問題,從而提高抽象總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