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黎里小學 何蓮琴
目前,學校中學生學習力的培養得到了普遍重視,但對學生數學學習力的培養欠缺目標意識與整體把握,甚至比較模糊,主要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四基”目標: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但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把知識與技能看成了數學教學的根本任務,一些數學概念成了死記硬背,一些數學計算成了重復操練,更有甚者,在教學“千克和克”“公頃”“升和毫升”等計量單位時變成了純粹的告知,全然丟失了生活的場景、生活的實踐、生活的體悟,久而久之將大大壓制學生學習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認識分數”一課時,它既有縱向的聯系,也有橫向的聯系,縱向的聯系在于三年級的“認識分數”和五年級的“認識分數”知識深度上的跨越,這必然會使學生的認知產生沖突,同時它聯系著學生要在六年級學習的“分數應用題”;橫向的聯系在于五年級的“認識分數”一課是這個分數單元的種子課,它對學生全面構建分數的相關知識點(分數單位、分數加減乘除計算)有著重要的價值。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有窺一斑而知全身的大局觀,將單一知識點進行適度的“課時整合”“單元整合”,從而不斷擴大學生的認知邊界,系統提升其思維能力。
很多教師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評判指向于是否能從學習內容中抽象出數學的概念、公式、法則、定律等,完全不顧學生的思維表達特征。其實,從生活數學到抽象數學的進階中,學生無法避開具象生活的背景以及生活式表達的窠臼,這也是抽象數學發展的必然進程。
學生學習的動力來自內外兩部分:自我驅動與外在激發。外在的刺激可以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動力,用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去教學,學生更容易產生學習的興趣。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特別注重學生生活情境的創設,從一年級上冊開始,《數一數》《比一比》《分一分》《認識圖形(一)》等單元的教學分別創設了游樂場、文具店、搭積木等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數學學習活動場所,下冊中,《元、角、分》創設了購物場景,這些情境的創設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習興趣的。一、二年級教材中“綜合與實踐”板塊還編寫了《有趣的拼搭》《豐收的果園》《小小商店》《有趣的七巧板》《我們身體上的“尺”》。在中高年級的教材編寫中,也都以學生現實生活經驗來創設學習情境,凸顯出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進行教學的重要性。學生的知識構建必須根植于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才能讓知識不斷聯結、生長,所以我們要用好教材所創設的生活情境資源,不斷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當相類似的情境出現時,教師合理的教學組織引導可以幫助學生再次應用類似方法解決問題,學生在經歷回憶、再現、提取原有經驗并進行遷移時產生個人體悟,提升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數學教材在編寫時是以螺旋上升的形式編排知識點的,所以前知與后知之間往往存在著這樣的關系,在小學數學四大學習領域中也體現了這一點。“數與代數”領域中數的運算部分,20以內整數的退位減法計算經驗,可以遷移到100以內整數的退位減法;小數乘整數的計算經驗,可以遷移到小數乘小數的計算;除法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比的基本性質之間也可以相互遷移。“圖形與幾何”領域中,長方形的面積計算經驗,可以遷移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后者又可以遷移到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圓柱的體積計算經驗,可以遷移到圓錐的體積計算。“統計與概率”領域中,條形統計圖的數據分析經驗,可以遷移到折線統計圖的數據分析當中,制作統計圖的過程經驗也可以遷移。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向前推進,從雙基到四基,增加了一項“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增加、篩選、積累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在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幾次改版中調整了一些板塊的設置,這反映出隱藏在教材背后的上位思想發生了變動,即教材編寫與“教”“ 學”的價值體系進行了完善,這些對教材的完善符合新課標調整后的教材編寫要求。
在目前的蘇教版教材中,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一些引導語:這里需要注意什么?你能用另外一種方法來計算嗎?以前我們還學過哪些利用這個知識解決的問題?回顧剛才的學習,你有什么體會?觀察,你有什么發現?這些問題的作用在于組織學生進行思考,積累經驗、提升能力。引導注意點的探討,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正確理解應用的經驗,提升嚴謹求學的能力;引導另一種方法計算,可以幫助學生積累一題多解經驗,提升發散思維的能力;引導回憶以前還解決過哪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將積累的經驗進行融合,從而凸顯知識的本質屬性,提升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引導回顧,讓學生談談體會,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解題經驗,聚焦問題解決的特殊性,反思自己的學習,提升深度學習能力;引導觀察發現,可以幫助學生從現象到本質,逐步進行抽象,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教師在教材解讀和課堂教學中要具有這樣的意識,才能真正有效地開展教學實踐,幫助學生積累經驗,提升綜合學習能力。
學習力的發展最終體現在學習品質的塑造上,學習品質包括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學習意識與精神等,學習力的豐富內涵表現不能人為被割裂,它是一個品質發展綜合體。只有綜合學習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學習品質才有整體的改善。學習力的發展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學習實踐層面與學習意識層面,當兩者相融共生的時候,學習力的發展才是平衡的。
學生經驗的優化可以很好地解決兩個層面的平衡發展問題。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簡單的周期》一課,教師在教學時一般都是先研究盆花的周期規律,再研究彩燈的周期規律,最后研究彩旗的周期規律,一個一個知識點去教,學生一個一個問題去突破,每一種物體周期規律的研究都是教師先出示問題,再引導探究,最后總結規律特征。學生在這種學習狀態下所累積的經驗是被引導下的思維定式經驗,反正今天學這個知識內容,肯定都是這樣的,看似學得很輕松,但學生處在被動實踐探究與自主意識生長的矛盾中。筆者認為,學生在研究了盆花的周期規律后,大可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彩燈、彩旗的周期規律,讓學生經歷自我經驗判斷、自我方法選擇、自我問題達成、自我經驗優化的過程,改變以往的經驗積累模式,達到經驗的優化,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學習意識,塑造優秀的學習品質。
學習即生活,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學生應更好地依托生活經驗的遷移、積累、優化促進自我學習力的成長,學習力的發展也應具有整體意識與品質意識,堅持在平衡發展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