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爽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承載著發展學生多項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重要使命,小學思政課的講授遵循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開放性、實踐性等原則,但容易走向理論式宣講或表面熱鬧、實則空泛的誤區。打造有深度的思政課堂,讓思政課接地氣、有思想、有碰撞、有激蕩,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是關鍵要素。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可以從設置情境、營造氛圍、拓寬廣度等方面展開。
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有目的地選用或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可以是現實生活、過往生活,也可以是虛擬生活、未來生活。情境的創設應貼近學生的認知經驗,激發學生在場景中親身體驗、深入感悟、激烈思考,從而進一步提升認知和啟迪智慧。如在教授“愛心的傳遞者”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感悟雷鋒做好事不留名的品質,并設置如下情境:小明同學的班級正在開展“小小雷鋒在行動”活動,班級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選,目前小明同學所在小組暫時落后。這一天,小明第一個到了教室,發現老師的教具掉在了地上,小明同學在準備撿起教具的時候猶豫了,要不要等老師來了之后再撿呢,如果老師看到了,說不定能給小組星星榜加一顆星。教師進而引導學生就“等”與“不等”展開辯論。
選擇有趣的繪本故事。兒童愛聽故事,繪本故事以圖文相融的形式,向兒童直觀、形象地展示世界。教師可以從兒童視角出發,以兒童般的心靈去體驗,用兒童般的眼光去質疑,讓繪本故事中那些充滿正能量、閃爍著人性光芒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植入兒童的心田,在思考和沖突中慢慢積淀成認知和能力。如在教授“我能行”一課時,引入《大腳丫跳芭蕾》的繪本故事:貝琳達從小喜歡跳舞,然而在一次參加芭蕾舞表演選拔時,被評委們質疑腳太大,不適合跳舞。教師拋出問題“貝琳達該不該繼續跳下去呢”,讓學生就“繼續跳”與“不跳”進行思考。
還原真實的歷史事件。思政課以育人為根本目標,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歷史文化資源的融合,包括一些歷史名人感人事跡的介紹,來組織教育實踐活動。在曾經真實發生的事件面前,學生直觀感受歷史的發展,接受深刻的情感沖擊,進而使內心產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認同感。如在教授“中國有了共產黨”一課時,教師請學生深情朗讀,感受李大釗就義前誓死不屈的壯言,此時追問:“如果你是李大釗,你怕嗎?”學生在真實的歷史事件面前,對“怕”與“不怕”進行思辨。
鼓勵表達,思辨中明晰方向。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應最大限度地給學生創造表達的機會。課堂的主人是學生,學生可以在體驗、思辨和實踐中自我表現,提高認知,教師在過程中只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如在“愛心的傳遞者”一課中,“等”與“不等”的猶豫糾結在很多學生身上曾發生過,兩種觀點產生激烈碰撞。但是,教師在這場辯論中未發表自己的觀點,給學生營造安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學生不用擔心教師有明確的價值導向,不用擔心問題有標準答案,不用害怕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會被質疑或批評。在完全放松的狀態下,學生呈現最真實的想法,通過和同伴間的激烈辯論而明晰方向,正確的道德認知悄悄升華。
尊重差異,選擇中輕觸夢想。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特長愛好和夢想,而在成長過程中很可能會遇到認知和選擇發生沖突的情境,教師應尊重和保護兒童的個性差異,鼓勵他們勇敢說出不同的答案,鍛煉他們的勇氣,在發散性思維中激活學生的潛在品質,感受夢想的力量。
營造氛圍,體驗中堅定信念。道德的生長性可以在認知沖突和推理思辨中得到拓展和延伸,在一定的情境中,營造適當的氛圍,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讓學生凝神靜思,展開道德思考,逐漸堅定正確的價值取向。
多元思維,啟迪成長智慧。生活即課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善于觀察和發現,善于捕捉生活中可以思辨的細節,主動思考,積極回應,并學會從多角度對問題進行多元化的思考。如學生期待的春游快到了,教師可以借此機會組織一場辯論:春游的日子,晴天好,還是雨天好呢?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無形中強化了思辨的意識,發現思辨的樂趣,感悟生活中的智慧。
過程積累,夯實理論基礎。教師在充分解讀教材、分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應整體構建、合理規劃、科學安排、布置階段性辯題。學生利用充足的時間,查閱資料、積累數據、分工合作、搜集整理,為辯題尋找足夠的理論支撐,將此過程作為課題來開發和研究。準備的過程、辯論的過程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充分激發,探究知識的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明顯,綜合素養顯著提升。
思維導圖,提煉精準信息。思維導圖是一種常見的學習方式,形式生動有趣,學生可借此整理思路,加強記憶和表達,在思辨過程中更有邏輯性。教師可運用思維導圖提煉信息,借助分析、歸納、比較、概括等手段,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厘清目標信息,在思辨時可做到有理有據、思路清晰、明白有力,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