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守誡
合作學習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時根據學生的性別、性格、愛好、能力等特質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并分配不同任務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或目標的一種教育教學方式。合作學習的主要理論包括多伊奇的目標結構理論、羅杰斯“學生中心”論、皮亞杰等的建構主義理論、杜威的“從做中學”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理論等。這些理論強調相互競爭、相互促進和相互合作,主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探索、交流、質疑,倡導學與做相結合,在“兵教兵,兵強兵”的過程中做到教學相長、學有所獲、學有所長。
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合作、互助、幫扶、競賽,從而使組內全體成員都能學有所獲,學有所長,實現共同成長、共同進步。合作學習能極大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每位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使學生形成健全的品格。因此,合作學習方式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許多教育工作者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合作學習進而成為教育教學策略之一。
合作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在教育教學中有獨到的優勢。小組內合作學習包括組員關系形成、角色分工、能力培養、小組評價等方面。其中,組員關系主要指組員之間積極向上的合作關系,能夠促進“教學相長”;角色分工基于組員不同的興趣、愛好、性格、能力而形成;能力培養要求組員進行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能力提升;小組評價注重組員自評和組長評價相結合,幫助學生合作交流。學生的合作學習主要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實施。
一是做好分組工作。根據班級人數,合理安排小組內人數(4~6人為宜)和小組成員。分組一方面應參考學生意愿;另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性別、愛好、性格、能力等,使每個小組內都有高、中、低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
二是做好組內分工。每個小組要設組長、記錄員、匯報員等,確保每次合作學習能夠有效。組內分工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需要,可以調整角色,以達到合作學習效果的最優化。
三是確立小組目標。開學伊始,教師可以安排小組成員研討本組的學習目標以及行動計劃,做到人人有目標,事事有人做。
四是評價提升。評價既包括教師對小組的評價,又包含小組內成員的互評。通過適當的評價,教師引導學生正向發展,形成生動活潑、積極向上、共同提升的局面。
合作學習對教師提出了要求,教師要做到角色的轉變和重新定位。一是要目中有“人”,充分理解以“生”為本的內涵,高度重視學生素養的提升,不能單純地傳授知識,而要面向未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二是要偏重“學”,把學生“學會”“會學”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站在學生的角度,注重學法的研究和指導。三是要重視“過程”,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而非只看學習結果。四是要因材施教,教師應根據合作學習的不同分工,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引導學生個性化成長。
教師應成為學生合作學習的促進者,其角色定位如下:其一,設計者。教師是小組活動的設計者。根據不同小組的特點,設計個性化的學習任務,做到因材施教。其二,觀察者。教師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要積極觀察,把握教學整體進程,了解各小組活動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其三,參與者。教師要走下講臺,駐足在學生的課桌旁,適時地做小組合作學習的參與者。其四,激發者。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火車”,教師要做學習興趣的激發者,滿足學生思維培養的需要。其五,管理者。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教育教學管理,以有效的管理促進效益提升。教師還要因時、因事對管理方式做出適當調整,以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
好的評價是學生行動的明燈。在合作學習中,我們要結合小組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小組內評、組外互評等相結合的原則,做好準確、合理、適當的評價,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基于合作學習理論提升學習評價,應將以下幾個方面納入評價范圍:一是學生的狀態,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否“在線”,學生能否積極有效投入討論、展示等學習活動等。二是活動的參與度,小組活動的目的是否明確、小組活動能否有效開展、問題能否有效解決等。三是目標的達成度,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是否達成,是否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合作學習有助于學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生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同時,合作學習有利于促進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習評價的提升,從而使教學相長。推進合作學習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可以采用的教育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