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紅
(遼寧大學 藥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2019年11月,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新剛要》)指出:“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要把握時代主題,引導人們深刻認識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主振興、人民幸福,激發全體人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凝聚奮進新時代、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1]《新剛要》中明確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把握實現“中國夢”的時代主題,明晰“中國夢”的時代內涵。這在理論上為高校大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明確了時代方向和目標遵循。
當前,選擇什么樣的方法和路徑才能更有效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新時代教育工作者們需要共同研究的課題。
本文將從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認知、內涵使命、內容選擇、場域拓展四個方面建立愛國主義教育的培育路徑,為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提供可遵循的方法和策略。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愛國主義教育也是處于特定歷史階段和物理空間、針對特定歷史對象、具有特定價值導向的教育活動。
在認知層面,“知國是愛國主義認知的前提”[2],幫助新時代大學生從國家的性質、歷史發展的脈絡、國情和文化等角度去認識和了解,增強大學生對國家的歸屬感、認同感和榮譽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緣起和發端。人類發展史告訴我們,國家是個體賴以生存的共生體,是一個人獲得生活滿足、能力提升、價值實現的根本載體和安全保障。列夫托爾斯泰指出:“歷史是國家和人類的傳記”,它承載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軌跡和本質精髓,國家強盛,民族才有希望。正是基于這樣一個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新中國成立以前的愛國主義體現的是以保護國家統一,為領土完整而戰的“大一統”教育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氣節教育;新中國成立之后的愛國主義主要體現的是維護國家安全,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祖國悠久歷史的了解,對中華五千年優秀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和前提。
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年來,歷代領導人一直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看待愛國主義。毛澤東在談及愛國主義時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將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結合起來。我們是國際主義者,我們又是愛國主義者,我們的口號是為保衛祖國反對侵略者而戰”。[3]鄧小平在談到愛國主義時這樣說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從五四運動到現在六十年來的切身體驗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歷史結論。”[4]江澤民這樣說到:“在現階段,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獻身于建設和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獻身于促進祖國統一事業。”[5]而胡錦濤同志對愛國主義的表述直接體現在“八榮八恥”的首條“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在國家進入到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6]新時代的中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經濟實力躍居世界前列,國際地位進入世界舞臺中央,國際影響力明顯增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7]這些重大歷史發展進程告訴我們,中國五千多年的發展史也是中國人民自強不屈的奮斗史、抗爭史和覺醒史,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從來就是推動歷史前進的一股精神源泉。
只有讓新時代大學生對中國的國情史實有充分的了解和認同,才可以有效引導青年大學生辨別一些歪曲史實的所謂“歷史真相”,戳穿“歷史虛無主義”的荒誕陰謀。
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在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大業上發揮了強大精神動力,在不同時期展現出了不同的使命和內涵。[8]
在理解層面,幫助大學生從歷史和現實的雙重維度去分析愛國主義在現代中國社會發展歷程中發揮的能動作用,緊密結合當代國情和形勢發展,深挖愛國主義教育對人民思維、思想觀念的影響和社會生活的影響態勢,明晰新時代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的時代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研判新時期的發展態勢,綜合中國的發展需要,明確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9]中國夢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國共產黨對新時期歷史任務的高度凝練,更是中國夢賦予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時代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10]新時代的中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是改革開放銳意進取的新中國,只有愛黨,才會為愛國提供目標指引、行動綱領、群眾力量;只有愛社會主義,才會為愛國提供正確的路徑和方向,才會實現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復興。
愛國主義是同舟共濟的團結精神。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經歷了幾次大的磨難,像1998年的洪水,2012年的汶川地震,2020年的新冠病毒戰“疫”斗爭,每當中華民族危難之際,愛國主義都會凝聚起堅不可摧的的巨大力量將各個民族緊密團結起來,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團結互助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法寶”,和諧互幫是一個民族戰勝困難的“秘鑰”。
愛國主義是勇于擔當的奉獻精神。今天的中國給青年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臺,作為新時代青年的中堅力量,大學生應當以勇于擔當的奉獻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西部地區、邊疆地區,到脫貧攻堅任務最繁重的基層一線扎扎實實、埋頭苦干、奉獻青春,以勇于實踐的價值追求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書寫奮斗報國的華麗篇章。[12]
愛國主義是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早在2016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以促進新技術可持續創新為核心,要帶動國家科學技術體系及其相關方面的發展更加深刻的改革”,[11]在全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今天,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掌握核心領域的關鍵技術,用最新技術建設國家,服務社會,是時代對我們每一位建設者的需求。新時代的大學生要有堅定的信心、果敢的行動、創新的理念,將現有的知識兼收并蓄,推陳出新,成為融會貫通、本領高強的復合型人才,更好地服務社會,報效祖國。
《新剛要》指出,“要聚焦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13]”。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求大學生必須順應時代潮流,擔負起偉大的歷史使命。新時代的愛國主義要教育大學生增強國家安全意識,樹立國家安全觀,自覺接受國防和軍事方面的訓練,成為既能建設祖國、又能保衛祖國的棟梁之材。新時代的愛國主義還要教育大學生以團結、智慧、勇氣來扛起歷史的責任,解答時代命題,展現時代擔當。
中國現在正處于社會主義新時代,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內容一定緊扣時代主題,與時俱進地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目標相一致,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今天,愛國主義教育更應該體現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一脈相承。加強新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青年人對歷史的認同感、國家的歸屬感,增強對新時代目標認識和使命擔當,厚植愛國情懷,構建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和文化觀,培育全社會人民在大是大非面前、在重大事件面前、在歷史選擇面前,能夠堅定愛國立場,迸發民族凝聚力,構筑國家同心圓。
這樣的民企不在少數。某科技企業創始人呂欣說,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建筑檢測儀器,客戶都是一些大型國企。“資金周轉確實不靈活,應收款經常一拖就是半年到8個月。”
國家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對大學生的教育和培養,對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作了進一步的明確和調整,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將“四史”教育更加全面、具體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課堂,可以在學生充分了解新中國的艱苦歷程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堅持用歷史的觀點理解歷史與現實的關系。
當前,各高校已經在大學生通識課程中開設了《馬克思主義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明中國史》等相關思政課程,這是愛國主義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內容,近兩年來,部分高校還相繼開設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這是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最重要的補充。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有說服力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對當代大學生加強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以及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有助于厘清歷史脈絡,認同歷史國情,感受時代脈動,厚植愛國情懷。
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必須包含國家發展重要歷史時期的典型事例和時代人物的宣傳,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通過對中國歷史上涌現出的著名愛國者、民族英雄、革命前輩的英雄事跡,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建設以來的先進模范人物,從他們身上提煉出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后人、為今天的青年人提供了很好的榜樣宣傳和示范[14]。歷史上涌現出了無數愛國主義的英雄人物,如古代的岳飛、文天祥、鄧世昌等,特別是2020年這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國家和世界帶來了巨大災難,在這場與新冠疫情抗擊的斗爭中,中國涌現出了一大批“平凡英雄”,他們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刻挺身而出,默默奉獻,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爭做“逆行者”,唱響了成千上萬首英雄贊歌,更有如鐘南山、李蘭娟、張伯禮、陳薇、張定宇等醫療專家臨危受命,攻堅克難,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抗擊病毒的有效方案。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鐘南山被授予“共和國勛章”,張伯禮、陳薇、張定宇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這樣在國家和民族需要的時刻敢于擔當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具有“代入感”、感染力,已經并將持續激勵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接過“愛國主義”的接力棒領跑和傳承下去。當前,高等教育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內容和精髓。
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功能,讓學生在接受知識教育的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熏陶中,讓大學生自覺接受愛國精神洗禮和理想信念培育。課程思政內容融入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內容,既是教育的知識傳授更是愛國的時代需求。高等教育要通過學科建設將愛國主義教育思想融進專業教材,進入課本,深入課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專業課教學融會貫通,讓學生們在接受專業知識的同時建立對國家歷史、人文、自然、科學、文化的傳承和熱愛。另外,對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也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復興的偉大理想,引導當代大學生將個人的理想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起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應該進行調整。首先,還是要發揮“思政課程”課堂主渠道作用,守住根本,傳承創新,在教學中,選擇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要與時俱進,要講好新時代的“愛國故事”,宣傳好新時代的“愛國楷模”。其次,發揮“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效果,廣大專業課教師要學會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層面挖掘出愛國主義思想成分,“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去,讓專業課堂也變成傳播愛國主義理念,建立文化自信的“大市場”。第三,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還應該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中廣播愛國主義的主題元素,讓大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活動中培樹價值觀,涵養愛國情懷。
社會是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知行合一的實踐場域。愛國主義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性教育,也不是僅僅告訴大學生什么是愛國主義的概念問題,而是愛國主義行為養成教育,更在于告訴大學生如何理性表達自己的愛國情,如何用行動遵照愛國價值導向、如何應對愛國挑戰、如何傳承愛國傳統,解決大學生愛國主義的行為示范問題[15]。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實踐的演練場和外景地。新時代高校應充分利用組織參觀黨史博物館、革命紀念館、紅色實踐調研等活動,讓大學生加深對黨史國情的感悟;也可以通過組織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層鍛煉等形式,讓大學生體會愛國奉獻的敬業精神。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16]。家庭同時也是孩子思想觀念接收和萌發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孩子生活知識和思想意識的直接傳授者。因此,構建家庭愛國主義教育的社會生態系統尤為重要。政府和社會教育工作者要經常到社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宣講,培養家長正確理解和認知中國與世界的發展態勢,對新時代的世情、國情、黨情、社情有正確而科學的認識,從而不斷涵養積極進取、開放包容、理性平和的高尚素質和愛國理念。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中明確提出:“要把互聯網作為開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在青年群體中廣泛開展網絡素養教育。”大學生是網絡輿論的重要參與者、傳播者,網絡空間既可以成為激發大學生追求真、善、美的學習社交平臺,也可能成為不良信息的傳播場。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要主動占領互聯網這個新陣地,建立強有力的融媒體平臺,如“學習強國”“青年大學習”等平臺,或開發大學生活躍度較高的APP,植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開展“與信仰對話”“我和我的祖國”等活動,傳播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正能量。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必須牢牢掌握網絡世界的主導權,要善于做大學生人生理想和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者,將大學生變成“網絡文明志愿者”,從而引導新時代大學生,認識到自己不僅僅是網絡文化的被動接受者,而且是網絡文化的主動創造者。要引導大學生主動出擊、破解和抵御反國家、發社會、反人類的言論思潮。要引導大學生將“小我”融入“大我”,將自身的前途命運、價值追求、理想奮斗同祖國的發展建設結合起來,主動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