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琪
(廣東白云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新時期,編織工藝的操作手法多樣、表現手法多變,與現代的時尚、個性品味不謀而合。當下,人們對服飾設計的要求日趨個性化,編織技術的運用更讓中國設計師乃至世界設計師喜愛。因此,在實踐分析過程中,設計人員要深入工作實際,加強設計創新研究能力,進一步將編織工藝有效運用到服飾設計中。
編織技藝發展至今已有幾萬年的歷史,從其產生開始,民間便有結繩的相關記載。遠古人的生活用具主要由植物莖葉和表皮編織而成,如竹椅等。隨著歷史的發展,編織技藝不僅可應用于日常生活用具和衣物的制作,同時在技術的支持下,還可與藝術融合,形成兼具美觀性的工具和事物。我國的編織技術從技巧方面來講主要分為編、結與織3種。
編便是通過繩線的纏繞,以扭絞或挑壓等技巧進行組合運用所形成的技巧。運用該種方式編成的物品相對松散,只有對編織物邊緣進行打結等處理,才能提升物品的穩定性。
結主要受到古代結繩記事的影響,以打結的形式,將繩線變成錯落有致的圖案,寓意吉祥,盤長結傳達情誼。由于地域差異,結又可分為中國結和西洋結兩種。中國結外觀追求對稱效果,正反面一致,體積較小,整體較為輕巧靈動。該種結的類型較多,可單獨使用,也可組合應用。西洋結的實用性較強,在編織方面的技巧也比較隨意,可按照具體的需求增減繩線的數量。
織主要借助特定的工具對繩線進行串套,形成連續循環的圖形樣式。主要使用的工具為棒針和鉤針兩種。鉤針編織速度更快、靈活度更高且形式多樣,在編織期間不易出現漏針等情況。編織者可運用不同技巧來編織服飾的配件,給受眾帶來多樣化的視覺體驗,體現編織技巧的豐富性。
清末年間的主要服飾類型為旗袍,該種服飾的特點為相對寬松,衣長到腳踝,在領子、門襟和下擺等位置進行修飾。在西方文明被引入中國后,旗袍的設計樣式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運用立體裁剪的形式,由原本的垂直效果改為迎合女性的身體曲線特征,并在腿部設計分叉。到了清末時期,又出現短款旗袍樣式,設計者重點對旗袍下擺位置進行裝飾,同時,適當提升領口位置的高度,并使用盤扣裝飾。在民國,西方面料被引入中國,化纖質地的面料在市場中流行。該種面料的種類較多,旗袍的設計樣式也相對豐富。此時,旗袍的領口和袖口位置均使用滾邊裝飾,其中,編結盤扣的認可度較高,使用該種設計形式,不但能夠良好地連接門襟,藝術性也較強,可進一步加深旗袍服飾的意蘊。盤扣早期出現在元明后期,主要由扣、條等部分構成。當時應用頻率較高的盤扣有靖艇扣頭等。盤條也可稱作“條”,可對服飾起到固定作用。在工藝逐漸成熟的基礎上,盤條的長度和樣式也產生了更多變化,如出現蝴蝶形、如意形等。
我國成立初期,列寧裝是男女通用的款式,受到當時民眾的普遍青睞。但該種服飾設計風格相對保守。進入20世紀后,春秋衫開始在市場中盛行,由于社會中的女性工作者數量增多,旗袍便逐漸退出了女性選擇的范疇。到了20世紀60年代,由于當時的社會背景,軍裝、軍用物品等均為社會普遍選擇的服裝和配飾。編織工藝在服裝方面的應用度不高,多見于生活和手工藝品。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逐漸增大,人們在服飾設計方面的理念也更為前衛,因此,便又出現了懷舊風潮,具有情感特征的繩結和自然的編織工藝再次受到了人們的追捧。此時,人們更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在服飾中應用編織技藝進行設計,不僅可繼續傳承傳統文化,還可提升服飾的美感,迎合人們的審美需求。在我國與外國來往更為密切的時期,國內服飾設計的元素更多來自國外,款式和材質的類型增多。由于編結服飾具有明顯的中國傳統特色,在國際上也受到了普遍的關注和推崇。進入21世紀,服裝設計人員普遍重新挖掘傳統服飾的元素和風格,將我國的編織技術與國際設計理念相融合,因此,我國多種服飾設計中均使用了編結的元素和技巧。
在現代服飾中,設計者傾向于使用編結技術來體現自己的設計理念,以傳承傳統文化為基礎,運用更為先進的手段來呈現設計者的想象和創造能力。對現代服飾進行設計時,設計人員可結合編織線繩的點線面結合的規律特征,在立體和平面多個維度開展創造性設計。在工藝發展的支持下,設計人員對編織技法方面也進行了優化,全面強化了編織服飾設計的特點,不但能夠傳承文化、體現民族的精神,還可引發懷舊情懷,拉近受眾與服飾設計理念的距離[1]。
編織藝術發展歷史較為悠久,具有鮮明的特征,以傳統圖案作為參考,同時運用新的設計技巧,是創新編織藝術的重要渠道。時尚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循環性特征,流行趨勢也會周而復始。近年來,我國的傳統設計風格又對時尚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也迎合了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追求。國外設計行業的名家均在設計作品時有意應用中國傳統元素,如對流蘇、編結等進行細節化設計,為服裝增添優雅的氣息和時尚感。在保留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還對服裝的飾品進行深化創新,恰當運用現代化設計理念進行延伸,為傳統的服裝元素和設計風格增添時尚感,充分迎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編織材料的類型相對豐富,有皮革、塑料、棉繩、藤條等,只要保證原料具有一定的柔韌性,且為條狀,便可用于編織。在進行編織時,需注重材料的成分與外觀。材料主要有天然、化纖、塑料等,其中,藤、竹、麻等屬于天然的植物原料,毛、皮革等屬于纖維材料,尼龍、金銀絲屬于化纖原料。天然的原料能夠呈現出較為古樸、田園化的風格,化學原料顏色更為艷麗,具有現代化的氣息。編織外觀主要包括形狀、粗細、顏色等多種因素。以往的編織原料主要為繩子,顏色相對單一。現代的紡織工藝主要應用新型的紡紗手法,可形成各類紗線,手感和外觀均較為理想,有多種顏色的彩線、印花線等以及形態各異的波浪線、乒乓紗、網狀帶子紗等,類型更為多樣。在技術進步的背景下,新型的編織材料陸續產生,如紙質材料、彈性、金屬及光導纖維等材料,不同材料之間通過內部結構的變化形成復合型材料,為二次編織和改造等,提升編織藝術的多樣化和創新性,進一步開拓編織技藝的發展前景[2]。
對工藝方面進行創新,主要從編織技巧和外觀方面著手實施。針對同種材料,使用不同的技術方法,也會形成不同的風格,或明朗、或含蓄。材料和編織技巧的差異,也會形成粗細、輕重等對比效果。在編織技巧方面進行創新,設計人員需熟練運用不同的編織技巧,依據原料的不同特征來發揮想象力進行創新。基于傳統的編織技巧,可對輪廓等進行創新設計,形成新型的服飾造型。用金屬材料對鞋跟部分進行編織,用皮革條完成鞋面的編織,改善靴子給人的厚重感。通過鏤空的設計,給人輕盈的感覺,加強視覺體驗。編織的外形,從以往的平面上升為立體效果,同時還可編織各類幾何圖形,如球形、方形等,均會給受眾帶來新奇之感。通過科學地創新編織工藝,進一步提升服飾設計水平。
編織裝飾可作為服裝整體設計的輔助形式。對于現代服飾來講,對編織的裝飾進行創新設計,可賦予服裝新的內涵。通過改善帶子的形狀、質感和長短等,運用特定的編織技巧進行特殊強調,發揮其裝飾性特征,便會給人帶來更為新奇的感覺,為傳統的編織技藝帶來更多現代時尚氣息[3]。如在高級定制服裝的設計中,設計人員便可使用編、盤等各類編織技巧,運用繩帶編織成各類明顯的裝飾性圖案,不但能夠在傳統與現代風格之間達到平衡,還可形成新的風格。對裝飾的形式進行創新設計,可打破服裝設計的審美秩序,改善以往不變的傳統編織效果,為人們帶來視覺和心理層面的新鮮感。通過細節的裝飾性改變,優化服裝設計的整體風格,傳達具有現代氣息的新理念,實現傳統編織工藝的革新應用。
本研究結合服飾設計工作開展,探索編織藝術在服飾設計過程中的應用方式。作為新時期的服飾設計人員,要樹立正確的設計觀念,加強對于編織技術的掌握能力,創新編織技術手法,科學地將編織藝術應用到服飾設計中,賦予具有中國特色的服裝設計,推動編織藝術走向世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