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葆真小學 馬燕芳
新時代的小學數學教育必須立足于數學學科的基本特征,面向學生開展承載唯物主義思想理念的數學啟蒙教育與德育,引導受教育的小學生學會熱愛自己的祖國與民族,支持社會主義,尊重教師與家長以及其他同學,養成良好的個人文化素養與學習能力,不斷完善內在人格,掌握更健康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方式。
我國小學數學教育必須突出課程基本內容的文化屬性與思想屬性,適當地利用課上剩余時間開展品德教育活動,重點講解能夠突出我國歷史上著名數學家事跡的案例與數學概念,讓學生認識到我國數學家對世界數學發展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心與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在擴大學生視野、提升學科素養水平的同時,喚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持續性學習熱情,讓學生立志報效祖國,樹立崇高的志愿與職業理想,深入鉆研我國數學家所發現的數學定理與解題方法,理解并主動傳承我國先進的數學文化。
在開展德育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小學生準確把握具體數學概念之間的相關性與內在聯系,認識到數學所充滿的辯證性、矛盾性;指導學生分析已知量與未知量、正數與負數、直線與曲線等學科基本概念的對立統一性,掌握不同數學概念互相轉化、互相融合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在教學活動中感受到數學概念的本質內涵與基本特性。學生可在接受數學教育時逐步確立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掌握分析客觀事物矛盾屬性的方法論,一分為二地看待具體的數學現象與生活問題,客觀認識數學問題的本質屬性,主動解決常見的數學問題。
通過組織開展德育,可達成培育學生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的基本教育目標,幫助學生選擇明確、具備可行性的階段性學習目標與能力發展計劃,順應自身濃厚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堅定意志,清除影響學習效率的負面因素,利用各種具備突出價值與正面意義的智力性因素與客觀條件,發揮個人學習潛能。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養成快速檢查習題答案、集中精力聆聽教師對問題的講解等良好習慣,使之學會定期復習過去學過的舊知識,將錯題與難以解答的問題記錄在習題本中,不斷提升學習能力與對數學學習經驗的總結能力。
教師必須在開展德育之前,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以靈活多變的形式面向學生展現數學知識的學習價值,幫助學生認清自身探究數學知識的核心目的,保證學生能夠理解學習數學課本中的實踐性技能與理論知識的社會價值。教師可舉出多個數學家刻苦鉆研數學定理、解決數學問題的案例,讓學生受到道德層面的感召與影響,結合實際分析數學知識在個人生活環境中的應用價值,以此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點明數學知識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詳細說明如微積分、黎曼幾何等數學知識的發展背景與應用路徑,讓數學知識成為學生個人能力發展的自覺需要,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獲取優良的學習成績,繼承發揚我國數學文化的光榮傳統。
教師必須在傳授基礎性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魅力,發現數學定理、解題思路等不同因素所蘊含的協調感與規律性,分析所學數學圖形具備的曲線魅力與對稱性,深入體會數學邏輯推理活動的主要環節所蘊含的嚴謹之美,把握數學方法所研究的主要對象的性質,理解數學定理的基本結構。通過對學生實施美學教育,可讓學生養成追求美好事物的生活習慣,強化學生對數學問題屬性的辨識能力與分析能力。
數學教師必須端正教學態度,嚴格控制言行舉止,讓良好形象影響多數小學生的心靈,面向學生展現人格魅力與道德情感,以完成既定的教學工作、矯正學生錯誤的價值觀為最高工作目標,重點培育學生的品德,發揮道德榜樣在精神層面的示范作用,讓學生主動模仿教師的行為方式與言行習慣。例如,教師可在傳授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身穿樸素、簡潔的服裝,做出幅度較小、得體的肢體動作,讓小學生獲得美學層面的正面觀感,教育學生分析事物表象背后的實際內容。教師必須在教學活動中使用標準的普通話與學生進行對話,避免使用難以理解的方言與不得體的詞匯,控制板書的書寫速度,提高教學活動的規范性與標準性,在輔導學困生的過程中要讓其感受到教師的耐心與對學生的關愛,多多使用正面、積極的語言鼓勵學生,讓學生理解教師對自己的要求,緩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營造出積極、樂觀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不斷發揮學習潛能。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人愛好,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不斷交換對數學知識點基本特性的理解。
教師必須深入發掘數學教材中可用于德育的成分與元素,教會學生使用正確的方式處理各類常見的數據資料,讓學生抓住主要的概念矛盾與知識點的應用規律,吸納德育的養分。教師必須結合可利用的數學史資料與案例,介紹數學的發展歷程與我國數學文化的特色,搜集并向學生展示大量體現國家經濟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數學統計資料,讓學生受到系統性的愛國主義教育,使之主動樹立愛國、愛黨、愛民族的價值觀與思維習慣,讓數學學科教學素材發揮理想中的激勵作用。
例如,在講解“小數的意義與性質”這一部分知識時,教師可舉出涉及小數的讀寫技能的案例,如銀行利率的變化與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等帶有小數的數字,讓學生讀寫此類數字,通過分析、對比歷史數據,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國力的變化,強化學生的概括能力與分析能力。教師必須讓學生意識到在生活中讀寫小數常用的核心技巧,發揮個人學習潛能,根據不同的數學計量單位換算具體的數字案例。通過合理運用介紹我國經濟發展變化的統計資料,可讓學生認識到近年來國民經濟發展所獲得的成就,矯正部分小學生錯誤的世界觀,使之對所處的社會環境產生認同感。
教師必須正確認識開展德育、完善小學數學教學體系的必要性,在課程知識中逐步滲透具備影響力與約束力的德育內容,保證德育的主題、組織形式、內容、具體效果符合既定的教學綱領的要求,滿足下一階段開展數學實踐活動的需要,讓學生獲得來自教師的指導與支持,結合小學生的個性與思維能力發展狀況,不斷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內涵與應用價值的認識,達到德育與智育的基本教育目標,培育出內在人格完善、認知能力較強的優秀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