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思源實驗學校 陳小嬌
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要以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為基礎,設計出他們感興趣的聽說讀寫情境課堂,這樣學生便會在興趣的驅使下,積極主動地參與聽說讀寫活動,逐漸提升聽說讀寫能力,并掌握有效的聽說讀寫技巧。
生動的教學情境會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能為教學課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創設教學情境之前,教師需要先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及喜歡傾聽的內容進行了解,并在教學中隨時關注學生聽課狀態,只要學生出現對所講內容厭倦或不滿情緒時,就必須及時根據教學需求,快速轉換話題,或者轉換教學環節。比如,在學習《掌聲》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疑問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傾聽的熱情,讓學生逐漸喜歡上傾聽。如問:“同學們,聽到掌聲你會想到什么?掌聲的作用是什么呢?”這樣的問題,既能讓學生處于認真傾聽的狀態,又會主動把注意力放在對課文的仔細閱讀中,對課文內容以及掌聲在其中的作用進行探討。這樣的情境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的傾聽興趣,又能把有效信息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快樂中獲得知識與情感的教育,則該次教學是非常有效的。
首先找詩詞歌賦、寓言故事、抒情散文進行范讀。朗讀過程中,學生不能記筆記,聽完后站起來復述所聽內容,要求意思完整,不改變原文中心。這項訓練主要是培養學生專心傾聽的好習慣。要求語文教師的語言表達要生動、流暢,課堂內容要豐富,教學方式力求多樣化。一旦教師的語言有了感染力、號召力,就能讓學生主動聽講,慢慢地,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聽的習慣。
教師在讀語音材料時,有意但不做任何暗示地讀錯字詞,有意說一些病句讓學生指出并改正。這樣的訓練有效培養了學生對語言錯誤的認知能力。抓住學生愛表現自己的心理,看誰找到的錯詞最多。使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先易后難會使他們有一種幫助教師糾正錯誤的成就感,進而培養學生專心聆聽的好習慣。
小學生年齡雖小,但他們的思維通常十分活躍,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培養學生語文表達能力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特點,為學生多提供一些口語交際的機會,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表達。為了更好保持學生口語交際的熱情,需要教師設置趣味性的教學話題,并讓學生以小組討論與表達的形式來參與,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表達熱情,還能快速提升表達能力。然后在具體的表達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表達的需求添加一些表情、姿勢及手勢,確保自己的表達更具感染力。
還以課文《掌聲》為例子。針對此課文教學,教師可以根據“掌聲”這一主題,為學生設計趣味性的討論話題:現實生活中你是否經歷過或看到別人獲得掌聲的事例,你喜歡掌聲嗎?為什么?此問題的設置是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為出發點,通過一系列的詢問,能將學生快速帶入小組的討論,再加上不同學生的不同經歷和見聞,會使小組討論激烈,能營造出較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因此,只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設置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就能激發學生討論與辯論的熱情,而在此不斷的討論與辯論之中,不僅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只有敢于說,才能說得好。在教學中,除了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還要多表揚、鼓勵學生大膽回答,表達自己的想法。在班級的榮譽欄上每周評出積極發言的學生。比如,表揚課上第一個發言的學生,發言聲音最響亮的學生,發言次數最多的學生,課堂上聽講最專心的學生,作業書寫工整的學生等等。
除此之外,語文課前還可以設計“課前三個一”的活動:背誦一首課外古詩,播報一條實事新聞,分享一句美文美句。高年級課前可進行“一分鐘演講”活動,引導學生多觀察周圍的事物,多注意身邊發生的事情,讓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事情向全班同學口頭表述。在說的過程,學生會越來越有激情,越來越有自信,表達能力會變得更強。
學生的閱讀能力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想要讓學生喜歡閱讀并不斷提升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需要教師注重課上課下趣味性內容的選擇,這樣課上課下相結合的方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學生對某個內容不感興趣或了解有限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相關內容的圖片、視頻及文字資料,以此調動學生閱讀此文的興趣。如學習《觀潮》課文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描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從哪幾方面進行描述?人們喜歡觀潮的原因?這類問題會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教師挑選類似的文章讓學生進行閱讀,從而讓學生喜歡上閱讀。
選取閱讀材料時,可以是詩歌、散文、美文佳句,也可以是文章中某句極富哲理性的語句,并利用形式多樣的朗讀方式來提高閱讀水平。盡量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這樣就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訓練有助于說話能力的培養和寫作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很容易理解課文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內在美。因此,筆者把“讀”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始終。設計形式多樣的朗讀,如分角色朗讀、朗讀比賽等,可以使學生興趣盎然,從而提高閱讀或朗讀能力。
小學生的知識儲備較少,寫作通常是對事件的枯燥描述,所寫出的作文毫無吸引力與美感。但小學生的想象力較為豐富,只是不會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表達。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拓展其寫作空間,豐富其語言詞匯,提升其思維能力,保持寫作的興趣,在不斷地寫作訓練中,提升寫作能力。比如,在《狼和小羊》課文結尾處留有空白,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對后續的故事進行想象與續寫,讓學生寫出完整的故事;再如在學習完《落花生》課文后,讓學生根據此文的寫作手法,寫一寫《棉花姑娘》《啄木鳥小醫生》等作文,以此更好地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創造思維能力及寫作能力。
教師要根據語文學科內容及學生身心特點,精心設置“聽說讀寫”教學活動,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聽說讀寫技巧,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要明確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是一個不斷學習和積累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恒才能達到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