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榮
“鄉村振興”戰略是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又一重大部署。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鄉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鄉村。要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必須構建完整的現代化教育體系,這其中必然包括實現鄉村教育現代化。而義務教育階段的鄉村小學教育現代化,又必然成為鄉村教育現代化的重點內容。展望2035年鄉村小學現代化,可以從兩個維度去思考,一是從靜態的結果思考,二是從動態的過程思考。從結果思考,主要回答“是什么”的問題;從過程思考,主要是回答“怎么辦”的問題。綜合這兩個維度去思考,回答“是什么”,可以著眼當下去展望未來;回答“怎么辦”又可以在已有成果經驗的基礎上抓住特質、總結提升出一般規律?,F代化的認識和探索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深化的實踐過程。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一個讓人擔憂的現象越發凸顯出來:一方面城鎮學校生源爆滿,超大規模學校、超大班額較多;另一方面鄉村學校生源銳減、生源流失。生源的萎縮導致了鄉村學校人氣的衰減,更造成了師生流失的惡性循環;生源的萎縮還致使學校的辦學信心和動力受損,校長和教師可能會因此缺失信心和干勁;生源萎縮問題,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也在積極尋找對策,其中撤并是對策之一,但這卻導致了一些小規模學校的“消亡”。
來自《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9》的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義務教育在校生為1.45億人,其中鄉村及鄉鎮學生數為9 505萬,占義務教育總人數的65%;義務教育學校數量為321 901所,其中鄉鎮教學點有270 000個,占義務教育總數的84%。據《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9》預測,到2030年,鄉村依舊會有約1 700萬小學在校生(不含鎮區學生),約有400萬初中在校生,甚至在廣東這樣的沿海最發達地區,鄉村學校也不會消失。
當然,鄉村學校的式微,鄉村學校及學生數量斷崖式下跌,并非只是城鎮化進程帶來的結果,很大程度上是鄉村教育質量下降及縣域學校布局不合理造成的,而這可以通過國家政策進行干預和改善。
鄉村小學現代化的推進者主要是各級政府,因為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監管,更重要的原因是學校校舍建設等硬件的資金投入需要政府保障。只有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才能實現教學設施的現代化。
現有的鄉村小學無論是撤并,還是重新布局調整,各級政府首先要考慮的是鄉村小學的“存在”問題,鄉村小學建設的總體原則應是“因必要而存在”?!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提出,提高農村教育質量,要保留并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鄉村學校作為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一個方面,要提高鄉村辦學水平,這就需要在縣域內建立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機制,著眼現實面向未來,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加強頂層規劃設計,強化統籌、合理布局鄉村小學,讓每一所鄉村小學都成為“一個不能少”的“存在”。
無論是保留改建的鄉村小學,還是規劃新建的鄉村小學,都應該依據省級政府關于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的意見,全力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近年來各級政府已經在政策上給予鄉村教育較大傾斜,經濟上也給予鄉村教育相當大的支持?!吨袊逃F代化2035》提出,建立以師資配備、生均撥款、教學設施設備等資源要素為核心的標準體系和辦學條件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提升義務教育均等化水平,建立學校標準化建設長效機制,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優質均衡。換言之,到2035年鄉村小學應該是依標準而建的,建成的是與城鎮乃至城市同樣辦學條件標準的學校。
一方面,鄉村小學應該立足鄉土,因地制宜地設計建設田園、花園、家園式的校園,學生在校園內就能認識鄉間田野的農作物,可以感受一草一木的生命氣息,更好地讓書本知識與實際相結合,能將學習與生活有機融合;另一方面,鄉村小學雖遠在鄉野,但因為農村千兆光網、第五代移動通信(5G)、移動物聯網等是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的,所以一樣可以享受到數字化、智能化遠程現代教育的便捷和豐富??梢灶A見的是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大數據和“AI+”技術的運用,將為智慧教育助力增輝,成為教育現代化的有力助推器。
因為地域的原因、發展的趨勢,鄉村小學的生源縮減后,其規模必然會“小”。但小有小的優勢,小有小的特點。小校小班的優勢在于有利于“人本”教育。小規模學校里師生比高,教學空間大,小組討論、體驗式教學、戶外教育等多種教學形式便于展開,小校小班更利于實現師生的充分互動。
要實現鄉村小學現代化,除了政府的主導外,還需要學校的自身努力,尤其是鄉村小學本身要有“自現代化”的努力。
鄉村小學現代化的實現一定要喚醒本土力量,尤其要激發鄉村小學校長和教師的內驅力。鄉村小學現代化,不僅僅要促進鄉村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要促進校長、教師的全面發展。也就是說,鄉村校長、教師首先要有現代化的理念和為實現鄉村小學現代化的本領。當前部分鄉村小學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除了上級政府投入不足以外,更重要的是學校校長、教師的動力不足。怨天尤人、盯著客觀缺失的條件不放,希冀外力并不能改變鄉村小學的現狀。鄉村小學要主動尋找出路,找準發展突破口,積極作為,大膽實踐,切實構建科學的學校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不等不靠,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改變,才是正確的發展方式。
要以辦鄉村學生喜歡的田園學校為旨歸,確立“面向未來、國際視野、鄉土情懷、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鄉村教育不是封閉僵化的,鄉村學生應該有開闊的視野,將來才能擁有走出鄉村、走向美好世界的能力;同時,鄉村未來的存在要求這些鄉村學生從小擁有熱愛鄉村的情懷,熱愛腳下的這片熱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成為未來最美鄉村的建設者,成為未來最美鄉村的公民。
人的現代化,關鍵是人的素質的現代化。如何發展鄉村學生的素質,必須靠開設相關的課程來培養,只有開齊開足相關課程,并科學實施才能真正實現“五育并舉”。鄉村小學要因地制宜創造性地開設系列鄉土課程和田園課程,并將這些課程與國家課程有機融為一體,真正實現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課程是通過教學來實施的,必須通過教學改革實現教學方式的現代化。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成長規律,選擇科學合適的教學方式,以學為中心,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教促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
鄉村小學實現了現代化,就是辦出了老百姓滿意的家門口的好學校,辦出了鄉村孩子喜歡的學校,讓鄉村孩子接受到優質教育。未來的鄉村班級就是一個溫馨的家庭,師生親如一家人,不僅共同把教室建設成了家的模樣,還將學習融入生活,讓學校成為安全、溫暖、幸福的家園。未來的鄉村,最美的風景在校園,最好的設施、最漂亮的大樓在學校。因為鄉村小學的開放性和鄉村課程的豐富性,學校和家庭、社區的聯系逐漸多了起來,學校慢慢成為一所沒有圍墻的文化中心,課余學校就成了村民的后花園。通過家校社合育,村民的思想意識在提高,鄉村風氣在轉變,學校成為引領鄉村走向文明的精神高地。這一切,使得鄉村小學現代化又回饋了鄉里、實現了鄉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