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國
有質量的區域教育發展呼喚有質量的教育科研。作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相關變量,江陰教育科研一直努力尋找著屬于自己的位置。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江陰的教育科研工作從重在“布點”的初級階段,走到了重在“改進”的發展階段,初步實現了量的擴張到量質齊升的轉變,也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教育科研樣態。站在“十四五”新的起點上回望,更大程度發揮教育科研的力量,加速教育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助力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仍有很大的空間,需要聚焦發展導向,突出問題解決,探索管理優化,實現教育科研的方式轉型。
在現實中我們看到,教師有時處于“被科研”的狀態,不同區域、不同學校,以及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平衡的狀態。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師身處復雜多變的教育教學情境,得到持續專業的科研方法的指導不足;另一方面,無論是“學校有要求”或者“評職稱的條件”的外力促成,還是“自身專業發展”,甚至“個人興趣愛好”的內在驅動,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動因,本身也存在多樣性、復雜性。
從組織行為學角度看,從產生需求到付諸行動,人一般會有一個對需求選擇的過程,只有最重要、最迫切的需求,才會產生指向特定目標的強烈動機,從而引發行為的產生,指向需求的滿足。從這一點來看,教育科研有沒有進入教師的“當下需求”,是不是最重要、最迫切的需求是關鍵所在。這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邏輯上其實是一致的,也為我們在引導、吸引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提供了線索。因此,努力引導區域教育科研良好氛圍的形成,積極探索從問題出發到問題解決的行動路徑,需要從激發教師的內在需求入手,需要把發展作為重要的指向。
基于這樣的思考,江陰區域教育科研的轉型,更多從回到教育科研的意義這個原點出發,在立足問題解決、轉型管理方式、突出應用轉化、助推后備隊伍建設等方面強化整體設計。同時,引導學校更多基于實踐指向,處理好教師以教育科研促進自身發展的所愿與所能、工具與目的的關系,確立科學的學校科研觀,把“指向發展”作為科研價值認同的新內涵。
實踐證明,形式意義上的科研管理不能代表科研的“專業性”,而階段性、程式化的課題活動無法吸引教師的長期參與。因此,突破教育科研停留在文本的格式化、活動的程式化、思維的套路化的弊端,用實踐觀照,找到真實問題,一直是江陰教育科研的重心和教育科研的主要內容。
關注問題,推動改進,借助專題研究,江陰不斷強化區域教育發展過程中相關問題的積極探討。從“十一五”至今,聚焦“教育均衡”“教育質量”“課堂變革”三大專題,先后承擔省級課題“社會主義新農村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縣域研究”、全國教育規劃課題“縣域推進基礎教育質量整體提升實踐研究”、江蘇省教育廳基于測試分析的跟進式教學改革項目“縣域推進基于質量監測的教學變革研究”等三個項目的研究,著力解決不同時期的突出問題,從解決新市民子女涌入和城鄉發展不均衡帶來的教育問題,到關注教育公平需要回到“有質量的教育公平”這個核心問題;從宏觀政策層面出發展開研究,到聚焦課堂這個重要載體,解決課堂變革的活力、動力和能力問題,實現了從問題中來,到解決問題中去。經過多年的專題研究推進,《走向高位均衡》《三力課堂:區域課堂變革的江陰路徑》等先后出版,研究成果獲得第四屆江蘇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第三屆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精品課題、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一期課題特等獎等榮譽。此外,學校層面也獲得了包括第二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在內的多項榮譽。
聚焦真實問題的研究,強化實踐觀照,建立體系的引導機制是區域教育科研的重要內容。通過建立與高校、研究機構、出版社、雜志社等多主體的深度合作機制,項目推進與行政決策聯動機制,以及打通課題與課堂“兩張皮”的“課題進課堂活動”機制等,江陰不斷完善和優化各種旨在指向實踐問題解決的機制,系統籌劃從經費支持、組織架構、政策制度、流程優化、評價導向等一體化的運作機制。一方面,借助相關機制,可以對與區域教育發展相關的政策進行梳理、評價與反思,以便更好地指向真實問題,體現實踐觀照;另一方面,上下聯動,實踐研究的成果,也對起草和修改關系到江陰區域教育發展的文件方案提供了相關依據,服務行政決策。
“十三五”期間,江陰成為“江蘇省精品課題建設實驗區”和“江蘇省教科研文化創新區”,根據相關的標準和要求,圍繞江陰教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亟須突破的重難點問題,設立江陰市教育科研專項資金項目。面向全市教育系統采取項目申報、專家評審、委托資助的形式,確定若干研究項目,進行項目化管理,進一步強化重點問題的分類解決。至今為止,已立項3批專項資金項目共51項,初步形成江陰市教科研專項資金項目群建設雛形,引導項目推進聚焦實踐改進,覆蓋教育教學實踐,實現“研究即成長”,通過序列的項目推進,不斷錘煉項目化管理的經驗特色,凸顯“真成果”,形成“真經驗”,促進問題的“真解決”。
江陰的區域思考與實踐,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的方式轉型。
課題研究的落地,首先要實現課題與課堂的打通。江陰在2006年開始推出教師專項課題研究項目,2012年,開始嘗試“課題進課堂”活動。經過多年探索,“課題進課堂”完成了“具體的課題進課堂”“科研的方法進課堂”“思維轉型進課堂”三步走,進一步將重心下移,給教師做課題提供課堂展示的舞臺,讓課題研究有科學的方法介入,進而在區域推進中擴大群體科研思維方式的支撐,使得教科研穩步推進,多元發展,呈現了多種發展軌跡,有骨干教師、中層行政示范帶頭,“讓一部分教師先做起來”的精英思路;有以青年教師為發展重點對象,“讓最需要、最有熱情的教師先做起來”的助跑思路;有采用全民參與、優者凸顯的思路,實現了集體共贏、個人凸現的良好效果。
打破“關起門來搞課題,有了蓋棺定論式成果之后才發布”的傳統方式,進一步優化教科研的過程管理模式,讓研究的全過程公開、可見。一方面,繼續健全和完善“課題研究年檢制度”等制度規范,讓研究過程有章可循;另一方面,通過融合信息技術,以及定期推送可用于教科研的小程序工具包、優化江陰科研網站、常態化運用線上工具于會議和活動等,有序開啟江陰區域層面教科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工作方式,實現了研究過程的多元呈現。
從問題出發做課題,到用課題成果放大解決問題的效益,區域的教科研管理需要打通“最后一公里”,也就是成果的推廣與轉化。對照《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精品課題建設標準》關于精品課題“精彩呈現”的標準和《江陰市教育科研成果推廣指導意見》的要求,江陰定期推出“行動者說”序列展示活動,以成果發布會、優秀成果推介會、研究經驗分享會等多種方式,全面鋪開市級、片級和校級三個層面的成果推廣活動,實現科研成果的共享。
一方面,以搭建教科研共同體、評選教科研新秀、能手、帶頭人等榮譽為平臺;另一方面,強化教科研培訓課程體系的設計和實施,初步架構起體系化的培訓課程。“長線”培訓以江陰市科研讀書會為載體,指向夯實功底、拓寬視野、提升情懷。“中線”培訓以教科研后備班為載體,指向培養具有完整能力結構的科研中堅力量。“短線”培訓以科研骨干專題式研修班為載體,指向某一科研技能的掌握。通過系列培訓,壯大后備教科研隊伍,開拓科研與隊伍共成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