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石馬坪中學 張愛玉
文言文是古代學者智慧的結晶,富含古代學者對天地人之間的感悟,學習文言文有助于我們自身素養的提升。古人所寫的文言文和現代人所寫的現代文有很大的區別,這種區別影響學生的閱讀。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思考要用什么樣的方式讓學生讀懂一篇文言文并掌握其中的知識。素質教育要求教師要積極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式去提高文言文課堂的教學質量。每一篇文言文都存在一定的特殊點,但所有的文言文基本都會存在一定的共性。所以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探索文言文中的規律,在共同探索下幫助學生掌握文言文知識。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學呢?下面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朗讀環節非常重要。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教學,更需要學生開口朗讀,培養文言文的語感。文言文是古代的一門書面語言,學生要想了解文章的大意,必須先通過朗讀,將文言文中的難詞難句讀通順。這一個過程就好比嬰兒學話,一開始我們都是先教嬰兒說,嬰兒復述我們的話,最后經過大腦的思考,理解我們所說的意思。在文言文面前,初中生也好比一個嬰兒,在經過朗讀重復之后才開始去理解文章的意思。例如,教師在教授《世說新語》一課時,考慮到這是學生進入初中以來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可以先讓學生開口反復朗讀。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還不懂得如何去學習文言文這類文章,文章中的一些生詞、難句會影響了學生朗讀的流暢性,感覺讀起來很拗口,此時學生容易對文言文產生畏懼感,失去了學習興趣。但是,當教師給重難點的字詞標注讀音之后,再次讓學生去朗讀,學生朗讀起來會相對更順暢。這時,學生在朗讀文言文過程中,可以更直觀地感受文言文和現代文的不同之處。其實,朗讀是一個由口及心的過程,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文言文的押韻之美,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帶領學生朗讀文言文,通過朗讀的方式將學生帶入文言文的世界。同時,學生在開口朗讀文言文之后會對文言文的大體意思有一個整體的了解。之后,教師在學生理解大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可以讓教學質量更好,課堂的效率更高。
文言文和白話文相比較,是晦澀難懂的。雖然學生通過朗讀可以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大意。但是要真正了解文言文的主旨大意,我們還必須通過將文言文轉化為白話文,將古代語言用現代漢語的意思代替,就是我們所說的翻譯。了解一篇文言文大意的有效手段就是通過對全文進行白話文翻譯。例如,教師在教學《木蘭詩》一課時,在學生朗讀文言文,了解基本大意之后,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負責翻譯一個段落,然后再派代表上臺給同學們講解。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會讓學生的目光集中在文言文的某一段,但是局部的了解總比一點都不會好。教師通過引導和學生一起翻譯課文,幫助學生捋順全文意思的情況下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白話文是我們所熟悉的語言結構,將文言文轉化為白話文是學生走進文言文核心思想境地的一個重要步驟。在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翻譯文言文對學生理解文章是非常重要的。文言文中的語言不利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給學生的閱讀帶來一定的障礙,導致學生望文言文卻止。而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翻譯,將文言文轉化為學生熟悉的白話文體裁,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核心內涵,更利于教師往后的文言文教學。
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文章中的難詞難句,閱讀過程中它們阻礙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因為白話文中的語句是通順的,但是在文言文中,有很多語句是倒裝的,相對來說比較特殊,這也是現代白話文和古代文言文的區別。正如嬰兒聽不懂的語言就無法理解一樣,學生在不知道文言文中特殊句式存在的情況下是很難正確翻譯的。而且,文言文中某些字詞意思和現代漢語存在很大區別,是古漢語文學和現代漢語言文學的分類特征,學生如果對字詞不了解,那么就無法正確理解句子的意思。例如,教師在文言文教學課堂上,重點給學生介紹講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文中存在的一些和現代漢語意思存在很大區別的字詞。文言文有這樣一些句式:判斷句、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省略句等,學生在見到這些特殊句式時,因為不懂句子結構根本就無從下手。教師向學生介紹這是什么樣的句式之后,學生才有了翻譯的思路,最后正確地將句子翻譯下來。在文言文中,很多字詞會有多重意思或者和現代漢語存在很大的出入。假如學生沒有有關字詞的積累的話,那么就容易缺失對文言文某部分的理解。文言文的重點詞句是學生考試的重點內容,學生只有在學習、了解之后才能真正掌握這一知識點,學生理解文言文的關鍵是字詞句的積累和特殊句式的翻譯。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對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重點字詞進行較大的著墨。
文言文的學習是一個枯燥乏味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容易感到疲倦。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用文言文來寫作,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也有利于文言文知識的復習與鞏固,以寫促學,同時又有利于學生真正掌握文言文的理解。例如,在教學中,教師給學生講解完特殊句式之后,如:判斷句(…者,…也。…,…也。)讓學生嘗試寫一個文言判斷句子。一開始,學生會存在很大的困難,但是在了解文言文的句式結構和用詞規律之后,學生慢慢嘗試還是可以造出一個完整的文言文句子。此外,白話文和文言文的相互交替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多次練習之后,讓學生做到在文言文和白話文中無縫切換。在教學中的課后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力,把本文改寫成一篇有聲有色、文情并茂的文章。在上述所講案例中,教師通過讓學生訓練寫作文言文的方式來鞏固所學的文言文知識,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文言文的知識,對學生來說,過程可能有點痛苦,但只要克服畏難情緒,加以教師的正確引導,大膽嘗試,最后得出的效果是一般讀背教學無法達到的。
從上述的幾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策略主要有四個,即:學生朗讀走進文言文的世界,翻譯全文感受文章的主旨,突破重難詞句助力掌握文言知識點,學以致用掌握文言文的結構要點。如果教師可以將上述所提到教學策略有機結合在一起,那么將可以有效地提高文言文課堂的效率和質量,發揮文言文的作用,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