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家民,楊金鳳,李厚忠,趙向峰,張秋瑾,王志華,廖沁園,齊廣瑩
(桂林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醫學免疫學是基礎醫學中的一門核心課程,目的是通過免疫學的基本理論、檢測技術以及防治與應用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在后續專業課程學習以及職業生涯中,能夠應用免疫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實踐應用能力[1]。傳統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大多被動學習,參與程度低,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常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參與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佳等弊端[2]。“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分組方式,將學生分成不同團隊。學生以團隊方式共同學習,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進行討論式教學[3-4]。本研究將TBL教學法應用于高職藥學專業學生免疫學防治章節的教學中,教學結束通過問卷星開展問卷調查,分析TBL教學效果及學生的接受度,從而探尋更有效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培養質量。
選取桂林醫學院2019級高職藥學專業6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從2020年9月至10月。按照隨機數字表法把學生分為6組,每組11人。所有學生均使用相同的教材,對本研究知情且同意參與。
TBL教學實施根據Sweet與Michaelsen的方法進行[5]。開展TBL小組討論式教學,通過“課堂學生講解討論—教師歸納講評—總結和知識拓展”等環節實施教學[6]。教學結束通過問卷星開展問卷調查,分析應用該方法在免疫學防治章節學習中的效果及可行性[7]。(1)課前準備及學生分組。根據免疫學防治章節教學內容將課程分為6個部分,采用隨機分配方式分配給各組學生,每組學生推選出組長,負責任務分工和組內協調;列出學習目標,幫助學生有重點地學習,減輕學習負擔。教師提前1周完成上述工作,學生以團隊為單位進行自主學習,包括查閱資料、撰寫討論提綱及制作匯報PPT等。(2)課堂教學過程。課堂教學分為學生講解討論、教師歸納講評、總結和知識拓展3個階段。免疫學防治內容分為6個部分:人工自動免疫、人工被動免疫、抗體免疫治療、細胞因子免疫治療、細胞過繼免疫治療及干細胞免疫治療。學生自主學習相關內容并討論后,每個小組在課堂通過PTT、視頻、討論等方式將本組學習成果與大家分享。教師根據學生展示情況,指出學習中的不足之處并進行答疑解惑,最后針對每組學生的表現進行總結,并提出建議。在教學結束前,將最新研究進展及相關文獻發給學生,供學有余力的學生在課下進一步學習,并推薦免疫學相關專業網站,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開闊學術視野。
本研究應用問卷調查形式進行教學效果評價,了解學生對TBL教學法的體會,評價TBL教學法在免疫學防治章節中的應用效果。調查問卷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TBL教學法是否適合免疫學防治章節的學習;是否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知識點;是否能夠促進利用信息化資源查閱文獻資料;是否能夠激發學習興趣;是否有助于理論聯系實際,解決臨床實際問題;是否能夠提高語言表達與溝通能力;是否有助于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和學習主動性;是否能夠提高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是否愿意繼續使用該教學法等。評價選項包括“是”“否”及“不知道”。本次采用問卷星匿名調查方式,將調查問卷的二維碼推送至學生群,學生完成后由問卷星統計結果。
應用Excel軟件整理數據,Graphpad 8.0軟件統計分析數據,結果用人數以及百分比表示。
本次研究中66名學生全部參與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3名學生(80.3%)認為TBL教學法適合免疫學防治章節的教學,10名學生(15.2%)認為不適合,3名學生(4.5%)選擇“不知道”(見圖1A)。

圖1 學生對TBL教學接受度的評價
49名學生(74.2%)認為TBL教學法有助于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11名學生(16.7%)認為未能有效加深其對知識點的理解,6名學生(9.1%)選擇“不知道”(見圖1B)。
56名學生(84.8%)認為TBL教學法能有效激發學習興趣,7名學生(10.6%)表示未能有效激發學習興趣,3名學生(4.5%)選擇“不知道”(見圖 1C)。
48名學生(占72.7%)愿意繼續使用TBL教學法,9名學生(占13.6%)不愿意,另有9名學生(占13.6%)選擇“不知道”(見圖 1D)。
圖1 學生對TBL教學接受度的評價
62名學生(93.9%)認為TBL教學法提高了其團隊協作能力,1名學生(1.5%)認為未提高其團隊協作能力,3名學生(4.5%)選擇“不知道”(見圖 2A)。

圖2 TBL教學法對學生團隊協作及表達能力的培養
64名學生(97.0%)認為TBL教學法能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另有2名學生(3.0%)選擇“不知道”(見圖2B)。
61名學生(92.4%)認為TBL教學法提高了其學習主動性,而3名學生(4.5%)認為未提高其學習主動性,2名學生(3.0%)選擇“不知道”(見圖 3A)。

圖3 TBL教學法有利于增進師生間的互動
62名學生(93.9%)認為TBL教學法提高了其課堂參與積極性,3名學生(4.5%)認為沒有提高其課堂參與積極性,1名學生(1.5%)選擇“不知道”(見圖 3B)。
62名學生(93.9%)認為TBL教學法促進了其利用信息化資源查閱文獻資料,1名學生(1.5%)認為未促進其利用信息化資源查閱文獻資料,3名學生(4.5%)選擇“不知道”(見圖4A)。

圖4 TBL教學法有利于提高信息資源利用及聯系實際應用
48名學生(占72.7%)認為TBL教學法有助于理論聯系實際,解決臨床實際問題,6名學生(占9.1%)認為對其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的提升沒有幫助,另有12名學生(占18.2%)選擇“不知道”(見圖4B)。
醫學免疫學是醫學課程體系中必修的基礎醫學課,對學生理解臨床各種疾病的發生機制、治療原則及預后評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傳統教學模式是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這種方式導致學生難以長時間保持專注。TBL教學法與以往的教學不同,其以建立學習團隊為基礎,旨在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及問題解決能力,目前已在多種醫學課程教學中應用,如護理、婦產、外科、口腔、微生物學、全科醫學、解剖學等,教學效果較好[8-16]。本研究通過課前準備,將課堂教學分為3個階段,目的是使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教學。TBL教學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及自主學習積極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教師通過評估學生對教學的理解及掌握情況,及時且有針對性地進行反饋和輔導,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重點內容。通過應用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免疫學專業知識時能積極主動探索,學習過程充滿樂趣。
本研究問卷調查顯示,80.3%的學生認為TBL教學法適合應用在免疫學防治章節教學中,表明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接受該教學法。74.2%的學生認為TBL教學法有助于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84.8%的學生認為TBL教學法激發了學習興趣,92.4%的學生認為TBL教學法提高了其學習主動性。這些結果表明TBL教學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15.2%的學生認為TBL教學法不適用免疫學防治章節的學習。4.5%的學生認為TBL教學法未能有效調動其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原因可能是學生需要投入額外時間收集資料及參與小組討論,增加了課外學習的負擔。因此,合理地將形成性評價應用于這種教學方法中,或許能提高學生對TBL教學法的認可度和參與積極性。
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是TBL教學法的最大特點,這一點在本次調查中亦得到了證實。93.9%的學生認為TBL教學法能夠提高其團隊協作能力,97.0%的學生認為能夠提高其語言表達及溝通能力。可見學生通過與團隊成員之間交流、學習及討論,提高了自身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與此同時,學習的積極性、團隊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均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傳統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缺乏有效的師生互動,不同學生對知識點理解及接受程度的差異,使其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從而影響免疫學的最終教學效果。以學生團隊為基礎進行TBL教學,能加強師生間的交流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本次研究中,93.9%的學生認為TBL教學法增進了師生互動。同時,教師也在實踐中獲得全新的體驗。
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較為單一。現代高校學生善于利用網絡資源,查閱資料能力較強。在TBL教學中,學生以團隊合作方式,在已有知識基礎上,從典型臨床案例入手,充分利用信息資源,查閱、分析及收集所需信息,最終通過課堂匯報的形式展示,這種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教師與學生通過課堂討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拓寬知識面。例如,聯系實際生活中應用的各種疫苗,探討免疫學防治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的應用,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本研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2.7%的學生認為TBL教學法有助于理論聯系實際,解決臨床實際問題,93.9%的學生認為TBL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其利用信息資源能力。
本次TBL教學法的應用是在學生充分掌握了免疫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針對免疫學防治章節進行的教學改革嘗試。因此,本研究可能未完全客觀反映出TBL教學法在整體醫學免疫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此外,有部分學生在問卷中選擇“不知道”選項,使統計學結果存在部分偏差的可能。在本次調查中,出于教育公平性的考慮,對該年級學生均應用TBL教學法,未設立相應對照組,無法對學生成績進行統計分析。下一步計劃在教學過程中完善研究設計,將TBL教學法應用于更多章節,并設立合理的對照組,對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從而更為客觀地反映TBL教學法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