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蕓 李菁昭
摘 要: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對金融人才需求帶來了巨大變革。技術的不斷創新,對金融人才的復合性、創新性、國際化和應用性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當前金融科技人才培養存在培養方式相對滯后、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等問題。為此,本文從目標定位、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校企合作等四個方面提出新時代背景下加快金融科技人才培養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新時代;金融科技;人才培養
一、引言
金融科技(Fintech)是指“由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它通過變革業務模式、流程、應用或產品,創新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與金融的深度融合,金融科技已成為全球金融業的潮流,對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馮莉莉等(2018)指出,現有的金融人才隊伍知識相對老化、創新能力不足,綜合素質、動手能力與社會實際需求尚有差距。陳琨等(2019)認為金融科技人才短缺是影響和制約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傳統經濟學框架下培養的金融科技人才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要求。金融科技人才不僅需要熟悉金融的業務模式、風險管理方法和監管要求,還需要了解前沿技術并能運用技術改造傳統金融業務,兼具復合學科的知識體系背景和跨專業統籌能力。李建軍等(2020)認為,應盡快培育和造就高素質的金融科技人才,從強化基礎理論研究、重構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結構、革新教學內容模式等方面,對金融科技方向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進行深入改革與適應性創新。李艷錦(2021)提出,我國需要重新審視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現狀,結合新文科建設要求,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以及師資隊伍等方面改革金融科技人才培養方案。
2016年以來,金融科技成為我國金融發展的新熱潮,傳統金融機構加快智能化轉型,一些互聯網金融企業紛紛宣布轉型金融科技企業,金融科技人才培養的意識日益強化。2016年12月,百度集團正式宣布成立“百度金融學院”,為百度員工提供高端的金融科技跨界培訓;2018年6月,騰訊正式宣布成立騰訊金融學院(香港)及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實驗室,并聯合深圳證券交易所啟動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發展報告》研究項目;2021年4月,度小滿金融聯合西安交通大學共同成立了“西安交通大學—度小滿金融人工智能聯合研究中心”,協同培養金融科技人才,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除了業界的支持,要填補復合型金融科技人才的巨大缺口,依托高等院校培養無疑是最有效的辦法。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率先成立了國內第一個金融科技教學機構—金融科技系,申報的新專業“金融科技”已經獲得教育部審批通過,從2019年起,不僅開始招收金融科技本科專業學生,而且在金融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項目中單設金融碩士(金融科技方向);2019年,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聯合美國新澤西理工學院,合作舉辦金融工程專業(金融科技方向)本科教育項目已獲教育部批準立項;2019年,深圳大學與微眾銀行共同組建了“深圳大學微眾銀行金融科技學院”,招收金融科技本科生、金融科技與風險控制碩士、國際創新管理碩士等。然而,符合市場需求的金融科技人才仍供不應求。201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年)》,提出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注重從業人員科技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培養,培養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專業人才,優化金融業人員結構,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如何實現金融人才向金融科技人才的轉變,解決人力資源稀缺,是傳統金融行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急需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
二、新時代對金融科技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一)金融科技人才需突出復合性
由于業務具有知識密集型的特點,金融科技的發展需要一大批復合型人才的智力支持。金融科技人才不僅需要熟練掌握互聯網技術和金融相關知識,知曉科技前沿領域的發展動態,對投資、資本市場運作等領域有所了解,而且需要具備數據分析、創新思維、組織協調、應變決策等能力。近年來,金融科技迅速發展,但現有金融人才所擁有的知識技能跟當下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不匹配,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復合型人才非常稀缺。新時代背景下,金融科技對以銀行柜員、理財顧問為代表的金融業基礎崗位將帶來較大沖擊;在替代部分工作崗位的同時,新興技術也將為金融業創造技術型、運營型等就業崗位,同時對未來人才的創造力、情感溝通能力以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金融科技人才需突出創新性
金融科技是新時代的產物,催生出一系列的新生行業和新金融業務,如網絡金融、智能投顧等,引發金融業務結構的變革。“十三五”期間,我國已經構建區塊鏈、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用戶體驗為主體的金融科技創新體系,豐富了金融場景運用及金融產品設計,顯著提高了金融業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在此基礎上,“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更加重視金融科技對金融服務的積極影響,提升我國金融科技發展水平。這意味著,隨著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創新步伐加快,金融科技業務模式將持續創新,業務流程也會不斷優化,對于創新型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因此,金融科技人才的培養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節奏,及時調整和優化知識結構,凸顯金融科技的創新特色,這樣才能為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培養出優秀的金融人才。
(三)金融科技人才需突出國際化
近年來,歐洲、亞洲、北美區域的一些國家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推動金融科技穩健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根據埃森哲咨詢公司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英國、印度、美國金融科技投資額分別達到63億美元、37億美元、261億美元,整體發展態勢強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國際金融組織也成立了相應專項研究小組,分析和評估金融科技對世界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全球范圍來看,金融科技領域的產業規模持續擴大,融資熱度不斷上升,已經成為各國金融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我國“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發展戰略下,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國際化趨勢不斷加深,對國際化的金融科技人才需求日益加劇,不僅需要金融科技人才熟練掌握相關專業知識,還需要熟悉多種語言,了解多國文化,以國際化的標準來規范工作業務。
(四)金融科技人才需突出應用性
中國銀行業協會、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等機構聯合發布的《中國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與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金融科技人才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人才短缺問題突出,特別是應用型、實踐型人才占比普遍較低。金融科技體現了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其相關業務具有交叉性和應用性的特征。隨著金融生態系統結構發生巨大變革,金融行業對于應用型金融科技人才的素質要求也不斷提升。新時代金融科技人才不僅需要精通專業理論知識,擁有對金融科技政策和行業動態的敏感性,還需要具備將專業知識、實踐經驗、創新思維轉化為產品設計、業務操作、場景應用等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現有金融科技人才培養存在的不足
(一)培養方式相對滯后
一方面,科技創新是促進金融科技蓬勃發展的關鍵力量,新興技術是推動金融行業重塑新生的重要手段,在培養金融科技人才的過程中需要結合互聯網思維,不斷完善教學資源,不斷革新教學方法。但是,當前大多數高校金融科技相關課程的講授還是以課堂講授為主,較為依賴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沒有很好地體現金融科技中的互聯網元素。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作為一種新金融業態,理論基礎相對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由于對金融科技的學科內涵和范圍界定不夠,難以理清專業課程的關系,金融科技專業相關課程建設顯得相對滯后,案例教學、實踐教學都有待強化。
(二)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
目前,我國高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更為關注基礎知識體系構建,對于金融交叉學科的關注度不夠。金融科技體現了金融與新技術的深度融合,具有典型的交叉學科特點。但現有的課程體系仍然是基于傳統金融專業課程體系,與金融科技相關的數學、互聯網、信息科技類相關課程較少,很多金融科技相關課程未能開設或者講得不深,如爬蟲技術、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因此,在金融科技人才的培養上,需要考慮將金融、互聯網、大數據、信息技術等知識領域相融合,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豐富金融科技專業的課程體系,加快建設智能投顧、智能借貸、區塊鏈技術等實務性課程。
(三)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與金融科技在我國的蓬勃發展相比,國內高校在金融科技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相對滯后,特別是對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隨著金融科技的應用水平不斷提升,市場對業務員的技術要求越來越高,這就意味著金融科技人才不僅需要掌握專業理論知識,還需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目前,大多數高校在金融科技人才培養方面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積累、輕動手操作”的問題。許多高校不重視實踐教學或是自身的實驗條件不足、經費不夠,尚未建立起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從而無法開設出足夠的金融科技領域實驗課程,學生在學習中缺乏獨立思考和實踐機會。
(四)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在金融科技不斷創新發展的時代,信息與知識體系更新迅速,這就對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有教師缺乏在金融行業、金融科技公司工作的經驗,難以及時跟蹤行業動態,授課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實際業務講授不夠,難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大多教師是從管理學、經濟學等其他學科跨專業過來,對金融科技知識體系的了解還不夠深入;校內教師與聘請的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行業專家未能進行深入交流,相關課程的建設還存在實施困難等情況。
四、加快金融科技人才培養的舉措
(一)明確金融科技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
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為金融業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發展金融科技教育,推動金融創新發展,培養金融科技人才,已成為高校的一項重要使命。只有實現學科交叉、知識融合和技術集成的復合型金融科技人才培養目標,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發展對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為此,高校可以定期深入市場調查金融科技人才需求現狀,以復合性、創新性、國際化、應用性為導向,根據市場崗位需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以2018年教育部發布的高校各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的國家標準,設計金融科技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方案,包括課程設置模塊、學分要求等,提高培養方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金融科技專業(方向)課程設置要注重培養學生理論知識應用與獨立創新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綜合性、多層次的能力結構。
(二)加快建設金融科技專業課程體系
當前,金融行業已從互聯網金融時代逐步轉向金融科技時代,高校金融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應該做出相應調整,適應金融行業的發展需求,培養出能將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創新性、應用性、復合性、國際化人才。只有與時俱進,深化教育改革,才能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金融科技人才。在金融科技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中,可以引入新工科理念構建教學體系,對金融學、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云計算、區塊鏈技術等課程進行重構;在傳統金融核心課程的基礎上,增加大數據理論、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等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大數據、深度機器學習和計算機編程等技術能力;在專業教材以外,將代表性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的培訓資料、業務手冊等資料作為輔助資源,更好了解市場發展動態。通過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金融科技人才。
(三)建設金融科技人才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
新時代背景下,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逐步改變傳統金融行業的發展模式,為形成新興金融業態奠定基礎,也對金融科技知識體系提出更高要求。為了適應新時代的發展,一方面,鼓勵教師到高校合作的金融機構、金融科技企業掛職鍛煉,熟悉了解金融科技一線發展情況,暢通跟蹤行業動態的信息渠道,為后續課堂講授補充業界最新進展;另一方面,聘請業界專家擔任合作授課教師、學生成長導師、專業指導教師,從企業行業選派富有實踐經驗的教師擔任實習實訓教師,與校內教師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編寫課程教材、建設網絡教學資源、設計實驗項目和開發教學案例等,不斷提高金融科技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適應新時代金融科技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四)創新金融科技人才校企協同培養模式
為了更好滿足市場對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金融機構、金融科技企業、政府等不同主體需要加強交流和合作。以新興金融科技崗位需求為導向,采取“訂單”培養的模式,開展協同培養。一方面,企業可以為高等院校提供實習實訓的場地和機會,向高等院校及時反饋人才培養需求的信息;另一方面,企業可以為專業教師提供掛職鍛煉崗位,讓專業教師深入一線了解金融科技發展現狀,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通過“產學研”深度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共創,為高等院校技術成果的推廣和有效轉化提供良好的平臺,提高復合型金融科技人才的培養質量,促進金融科技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實現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的關聯耦合,培養出更具特色和富有競爭力的復合型金融科技人才。
參考文獻:
[1] 蔡敏容,阮堅,王小燕.金融科技人才內涵、特征及能力體系[J].金融科技時代,2020,(7):40-44.
[2] 陳琨,滕琪.基于產教融合的金融科技教學體系探索——以南方科技大學金融系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9,(20):44-47.
[3] 段江嬌.金融科技背景下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探索[J].時代金融,2020,(24):185-186.
[4] 馮莉莉,張博.金融科技新時代復合型金融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研究[J].杭州金融研修學院學報,2018,(7):65-67.
[5] 李建軍.金融科技學科的形成與專業人才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20,(1):17-23.
[6] 李建偉.基于金融科技背景的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高教學刊,2020,(25):39-41.
[7] 李莉.基于校企“五共”協同育人模式的金融科技人才培養探析[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1):51-54,71.
[8] 李明巖.《互聯網金融》實訓課程的教學探析——以山西工程技術學院《互聯網金融模擬實訓》為例[J].山西青年,2020,(3):30-31.
[9] 李小好,甘海源.地方財經類院校開設金融科技本科專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以廣西財經學院為例[J].環渤海經濟瞭望,2020,(6):82-83.
[10] 李艷錦.地方高校金融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11):99-100.
[11] 李瑩.金融科技背景下高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環渤海經濟瞭望,2020,(10):116-117.
[12] 劉勇,曹婷婷.金融科技行業發展趨勢及人才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20,(1):31-36+59.
[13] 石坤平.金融科技背景下應用型高校金融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商展經濟,2021,(8):92-94.
[14] 孫璐,孫榆棋.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專業人才培養創新研究[J].對外經貿,2018,(10):136-137.
[15] 葉楠.我國金融科技人才培養的對策與建議[J].金融科技時代,2021,(2):39-46.
[16] 王慧.CFA培訓模塊嵌入金融高等教育培養方案的可行性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6,(33):124-125.
[17] 王捷.金融科技背景下應用型大學金融教學轉型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11):111-113.
[18] 王小燕,阮堅,蔡敏容,范忠寶.金融科技人才能力結構與培養策略研究——基于高校供給側的視角[J/OL].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21,(5):1008-8105(2020)-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