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殷超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與合作學習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合作學習是新課改明確要求的教育教學手段,將教與學完美融合,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形式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能力,并且可以解決許多的高中生物實踐的問題。因此,如何打造開放性、多元化的生物課堂引起教師們的關注和重視。鑒于此,教師應主動分析和鉆研合作學習的應用價值,走出固有的教育教學思維,以合作學習模式取代傳統教學形式,打造互動性、開放性的高效生物課堂。
關鍵詞:合作學習;高中生物;教學
對于生物教學而言,合作學習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同時還是一種最有效的教學方式。是將經驗交流、解決問題、提出看法等融為一體,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主動性,還能培養學生對生物的興趣,一般而言,合作能夠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適合在比較抽象的問題中使用。但由于很多教師對于合作教學理解過于表面,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其作用流于表面,無法發揮其真正作用。因此,學校要提高合作教學的重視程度,結合高中生物學科特征,開展合作模式教學,提高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科學意識,能夠順利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一、關注能力互補,科學劃分小組
通過將合作學習運用到生物課堂中,能激發學生動腦、動手的熱情,使其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主動圍繞問題進行自主、協作探究,打造高效的生物課堂教學氛圍。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首先要構建起科學的小組劃分機制,為小組共同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目前,諸多高中生物教師在進行小組劃分時,更多是直接按照座位排序進行分組,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影響了探究性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在課堂教學前,教師應明確互補性的分組原則,讓思維能力、動手能力、探究能力不同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促進學生互補。這樣,就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對基礎性、探究性學習內容進行分工,使得整體學生都能加入生物探究學習中。
例如:在教學《DNA的復制》課程內容時,在上課前教師可以發給學生本節課預習資料,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初步了解,找到其中難以理解的內容。由生物科代表將問題匯總給教師,將對DNA實驗數據有疑問的同學以及對DNA復制過程有疑問的學生劃分好,再不通過不同比例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來解決自身疑惑,提高生物課堂教學質量。
二、兼顧競爭與互助,激發思維潛能
在固有的生物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間存在激烈的競爭。但是,這樣的競爭往往會使得課堂成為少數人的舞臺,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在生物教學活動中,若教師一味地強調小組間或組內的競爭,很難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鑒于此,教師應兼顧合作學習的互助性和競爭性,讓學生在完成合作式學習任務的基礎上,以競爭的方式進行小組間的競賽,激發每個小組內成員的思維潛能。這樣,學生能夠在互助中競爭,在競爭中比拼集體智慧,實現良好的競爭環境和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強調合作協調,充分發揮學生優勢
在生物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對小組合作的概念缺乏正確地認知,只是讓學生進行討論,未能實現共同分析、解決問題的目的。鑒于此,在生物課堂合作學習中,教師應注重教學內容設置和合作學習的協調性,讓學生們深入地了解生物概念、定理的產生背景,使每名學生發揮其在小組中的作用,體驗知識搜集、交流分享、破解疑難的過程,進而實現深度學習。
例如:在教學《生態系統結構》課程時,教師可以將全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預習任務,讓其以不同渠道獲得知識,最終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將各自小組對于特殊生態系統結構的結論分享給其他人。這樣學生在完成教師預習任務的同時,還能豐富自身專業知識,進一步體會到合作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對課程進行合理優化,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小組合作氛圍,并要真正掌握教學節奏,及時對學生學習進行管理與監督。但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能隨意介入到學生小組討論當中,要充分發揮引導者的角色,在學生遇到不可解決問題時,給予正確引導,將小組學習效果發揮到極致。
四、結語
綜上所述,合作學習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對推動課程改革、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具有重要價值。因此,教師應主動走出固有的教學思維定式,讓學生們結成互助式的小組,讓各個小組在自主探究和共同探究中互相磨合、相互競爭、協調合作,強化其對生物現象和規律的理解和認知,進一步實現高效生物課堂的構建。
參考文獻:
[1]李芙蓉,王威,張小勇.美國高中生物學教材分析及教學啟示——以“光合作用”為例[J]中學生物教學,2021(2):18-21.
[2]于曉青,陳小龍.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數字化實驗的應用——以“探究光照強度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為例[J].實驗教學與儀器,2021,38(7):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