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向東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深度學習理念被廣泛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學中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指出,要把握教與學的深度和廣度,引導學生展開深度學習,引領他們語文素養發展。這也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指明了發展方向。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有必要立足新課改背景,積極將深度學習理念運用到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來,以此來實現提高教學有效性和促進核心素養教育落實的目標。基于此,本文就以新課改為背景下,結合深度學習理念,就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深度實施策略進行了詳細探討,以期能夠給廣大教師同仁提供一些借鑒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深度學習;閱讀教學;實施策略
對于深度學習來說,其強調學生要在充分把握知識點要義的同時,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思維感悟,對知識點展開針對性與批判性的學習,進而從中獲得更深層次的感悟體驗。該模式作為一種以思維發展、實踐運用為支撐的創新型教學理念,能夠為學生提供多維度的思考探究和知識運用契機,將其深入到語文閱讀教學當中,不但能夠強化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以及逐層分析的閱讀思維,而且還能為他們語文素養的發展提供良好助力。所以,在新課改旗幟下,我們要積極圍繞深度學習理念來做好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設計、教學模式的革新工作,從而讓學生能夠學到更多、收獲更多!
一、創設文本情境,構建深度認知
文本作為閱讀教學的重要核心,不但擁有表層附著音形意構成的文體知識和語言知識,而且還包含著作者的真實情感。在深度學習理念下,閱讀教學重在讓學生感受到文本的啟發、激勵與影響,不斷豐富他們的價值觀念和情感體驗,這樣才能達到強化他們認知和發展他們素養的目的。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可以依據文本內容,創設一些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文本中的真情實感、文學魅力,提高其閱讀學習有效性。以《我與地壇》一課為例,在講述這節課時,很多學生對作者史鐵生的了解僅限于作品方面,這也使得他們很難感受到文本中的情感蘊含。為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但要引入本語篇的寫作背景,而且也要讓學生去發散思維,聯想一下如果自己是作者的話,生活會怎么過?心情會如何?對未來有什么打算?等,通過此舉來讓學生能夠推己及人、設身處地地進行閱讀,構建他們深度的閱讀認知,助力其更好地把握語篇主旨大意。
二、重視問題互動,促進深度思考
客觀地說,任何教學活動都可以被看作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性、動態性過程,語文閱讀教學同樣也不例外。在教學實踐中,積極依托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是落實深度學習理念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徑。對此,語文閱讀課堂中,我們也要結合語篇內容去構建一些互動性的問題,打開學生思維的天窗,讓他們放飛思緒,實現深度的思考,從而讓閱讀教學效果能夠更上層樓。例如,在講授《氓》一課時,如何讓學生體會到文中女主的情感變化,是本節課閱讀教學的重點內容。對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引入一些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如詩歌中對于“氓”的稱呼發生了哪些變化?這體現了女主人公的哪些情感變化?思考一下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感變化?等等,通過此舉來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同時幫助他們更好地把握詩歌閱讀的要點與方法,為其閱讀理解能力的不斷發展提供良好助力。
三、引入小組學習,推動深度探究
在新課改下,面對核心素養教育的要求,新課標也給出了具體指示,即要積極構建合作型、探究性課堂,以此來為學生語文素養發展提供助力。因此,在推進深度學習時,教師有必要立足新課標的相關要求與指示,積極將小組學習模式引入到閱讀講堂中來,指引學生以集體之力來展開深度閱讀探究,從而讓他們能夠獲得更多學習收益。例如,在講授《拿來主義》時,首先,我們可立足學生在語文基礎、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實情,在班內劃分出多個4-6人并且內部優差生比例趨于均衡的小組,以此來實現整體提升的教育目標。其次,我們可結合教育目標,設計一些小組式的閱讀探究任務,如結合具體句子,思考文中寫作手法的妙用;結合自身的生活實踐,說一說“拿來主義”的內涵。等等,然后,指引各組成員一同思考探討,找出最終答案。在此基礎上,我們可讓各組依次闡述一下自己的結論。其間,其他小組可進行意見或觀點的補充。最后,我們再與學生一同探尋最終答案。這樣一來,不但能夠營造一個趣味化、互動化的閱讀氛圍,而且還能為學生思考探究、合作實踐等能力的發展奠基,可謂是一舉多得。
總之,深度學習是推進語文核心素養教育的有效途徑。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正視該理念的教育價值,積極依托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去打造一個深度閱讀講堂,從而在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同時,為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招健君.深度閱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的探索與實施[J].新課程(下),2019(04):66-67.
[2]宗海銀.高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管窺[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8):99-100.
[3]吳紅麗.高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實踐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7(S2):53-5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