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樺
摘要: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立德樹人背景下,音樂教學不再局限于幫助學生獲得音樂知識和專業技能,而是將德育教育作為重要內容,補充進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音樂課程在能力發展與德育方面的雙重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本文結合筆者執教經驗,對基于立德樹人背景下的音樂教學策略創新提出以下建議,以期為音樂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立德樹人;音樂;教學策略;研究
德育教育是各科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應引起音樂教師的重視。音樂課堂構建中,教師要把德育教育作為重要工作內容進行深入研究,使生的思想品德從音樂學習中升華,從而促進學生的音樂能力與思想品質的同步提升。具體而言,立德樹人背景下教師需要做好哪些教學工作?筆者用以下三個例子對這個問題進行回答。
一、感受歌詞的意義,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在音樂課堂構建中,教師要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為滲透歌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媒介。在教學實施中,教師可以通過幫助學生對歌曲的創作背景進行自主了解,促使學生感受該作品創作的時代的意義,從而深入感受作品所表達的愛國主義情懷。
例如:教學《國歌》時,教師可以在學生的表演練習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前奏、后半拍起句節奏,體會歌詞中所蘊含的深厚愛國情感。當學生隨著樂曲表演練習而與作者達到情感的共鳴,他們情緒就被充分調動起來。此時,教師要帶領學生共同演唱歌曲,促使學生在合唱表演中進一步理解團結在祖國發展中的作用,培養他們團結起來支持社會發展的愛國意識。另外,音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感受歌曲意境,促使他們在進一步感受樂曲中的愛國情感。愛國情感是抽象的,而歌曲意境可以拉近這種抽象事物與學生的距離,促使學生對樂曲的理解更為深刻、細膩,以培養學生的強烈愛國信念。
二、古曲教學,培養學生文化認同感
感情體驗的積累是學生理解音樂、感知音樂的基礎。基于古人的感情體驗的古曲作品,可以引領學生穿越時空,去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促使學生形成對音樂文化的認同感。對于閱歷尚淺的學生而言,感知并理解古曲的思想內涵是十分困難的,教師要借助信息化教學技術為學生創設音樂情境,以幫助學生獲得相應的藝術體驗。
例如:教學《十面埋伏》這一琵琶曲目時,教師可以通過音樂為學生講述音樂創作故事。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將相關的熱門影視片段引入課堂教學。當學生一邊欣賞琵琶曲目,一邊觀看影視作品時,不由得會想到音樂作品中所講述的歷史故事。如此,學生的思緒一下子被帶到古曲所營造的音樂氛圍中,體驗曲中文化內涵的學習氣氛油然而生。接下來,教師要讓學生結合影像與曲調,談一談對音樂作品的感受,引領學生實現情感的升華,促使學生從古曲中感受古代音樂文化的繁榮,提升學生在音樂領域的文化認同感。在課堂討論中,教師要扮演好啟發者和引導者的角色,促使學生暢所欲言,并通過討論內容加深對古曲文化的理解。
三、民歌欣賞,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民歌是音樂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不同的民歌作品中所蘊含的不同感情,從而能夠豐富學生的感情世界,培養他們對音樂情感的理解能力和民族自豪感。民歌創作多是基于特定時代、特定人群的生活內容,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并理解民歌,可以有效地促使幫助學生了解民族文化,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例如:《信天游》是表現地方生活的民歌,借助樂曲的欣賞和表演,學生可以通過音樂作品感受當地勞動人民的情感、了解豐富多彩的地方音樂文化。一般而言,這類樂曲的歌詞比較口語化,在節奏、曲調、作詞方面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教師要為學生展示相應的地方生活場景,幫助學生結合視聽體驗理解樂曲。講授這首民歌的時候,教師還要讓學生欣賞當地的地貌特征,促使學生思考自然環境對民族音樂創作的影響,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信天游》的韻律與旋律。當學生充分感受到民歌魅力,了解到生活方式和自然環境在民歌中的個性化體現方式,他們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四、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是一種幫助學生構建思想體系、表達情感的媒介,教師要豐富音樂課程的思想教育內涵,加強學科教學的德育作用,促進學生思想品質和音樂能力的全面發展。教師要用德育思維、視野,看待和解決課程教學的發展的趨勢,不斷提升音樂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實效,幫助學生培養積極的情感和價值觀。基于“立德樹人”的音樂教學不僅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塑造完善的人格,而且可以優化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學習體驗,教師要不斷實現音樂課程與德育的深度結合。
參考文獻:
[1]李娟.論音樂教學中美育和德育的結合[J].北方音樂,2019(12):182.
[2]劉李陽卉.職業教育中音樂的美育功能探微[J].樂器,2019(2):52-54.
[3]左劍峰.王國維論美育與德育的關系[J].中國德育,2018(24):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