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摘要:伴隨當前科技的不斷進步,信息化水平的逐漸提升,教育行業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自主學習能力逐漸成為教育行業衡量學生的標準。在信息化環境下,教育資源更加豐富多樣,資源獲取渠道更為公開透明,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的公平性,方便了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滿足社會發展中的多樣需求。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想要取得良好的自主學習效果是十分困難的,這需要教育從業者進行多方面的探索與研究。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針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分析,探討在當前信息化環境下,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價值及有效途徑。
關鍵詞:信息化;中職教育;自主學習
網絡技術使得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給教育行業也帶來了福音。網絡技術的應用使得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發生了新的變化。在這樣的環境下,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學習能力是他不適應網絡學習環境是教師需要考慮的主要工作內容,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助于提升他們學習生活的效率。
一、運用信息技術,拓寬視野
信息化教育技術的應用不僅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新思路,也使得學生遇到了新的學習挑戰。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教師可以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請各種生物知識進行拓展,豐富教學內容。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程度,也使得學生拓寬思維。但是在應用互聯網資源豐富課程內容的時候,教師需要注意網上存在良莠不齊的信息,教師要有一種善于辨別的能力,并充分運用這種學習工具,以獲得全面發展。
如:在學習“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課程時,教師就可以整合網絡資料,給學生介紹生物學中細胞學的發展歷史。教材中關于西方學的建立和發展歷史比較簡潔,通過整合網絡信息教師,可以使得學生對細胞學的發展有個全面的理解。詹森發明了第一臺顯微鏡,觀察到小昆蟲整體形態;羅伯特胡克在此基礎上對顯微鏡進行了改造,能夠看到木頭中的空隙。之后,列文虎克制作了顯微鏡,觀察到了原生生物、細菌等單細胞生物。1838年,植物學家施萊登首次提出生物體是由細胞構成的,之后,動物學家施旺進一步完善的這一觀點,提出動物體也由細胞構成。由此,細胞學說正式建立。通過研究細胞學說的發展過程,學生一方面拓展了知識視野,另一方面也發展出更全面的生物學素養,對于細胞學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
二、優化課堂形式,引導自主學習
要使學生發展學習能力,教師首先要創新教學的形式。生物學知識研究的是人類及其他動植物的生命規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一般根據考試重點來求職教學,這種重視輸入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們都是被動地去學習和記憶,進而導致生物學習枯燥無味。教育信息化技術可以改變這一教學現狀,比如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激發他們的探索欲。
比如,《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這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由于課程內容比較基礎,主要目的是給后面課程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們自己先對教材進行預習,教師可給學生設置一定問題引導學生預習,如“細胞基本元素以及化合物”等。為保障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要增加課程的趣味性,要使得學生對課程感興趣。要達到這一點,教師不能照本宣科,否則課堂會變得枯燥無味。比如,在《光合作用與能量轉化》這節課程中,因為課程知識內容相對抽象,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預習:植物是怎樣進行呼吸的?學生解答本問題,同時對課程知識進行預習。在課堂上解讀客觀現象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三、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
學習能力的高低不僅體現在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上,也體現在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因為生物學科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比較密切,所以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創設一個教學情境,在情境中引導學生思考。
例如,《生物的進化》這節課主要是介紹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知識,本節課的能力目標是塑造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生命觀念。因此,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情境,用生活中相關的知識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拓展。比如,教師可以整理生活中常見動物的圖片,如鳥類、家犬等,應用生活中常見動物的圖片,教學生學會“物種”這一概念。通過展示馬、驢、騾子等動物的圖片,讓學生對此進行分類,進而使他們明白生物的多樣性、統一性等概念。由此,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創設了一個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對生物學知識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認識,進而使他們強化生命觀念、科學探究等核心素養。
總之,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通過整合網絡資料來豐富課程內容,培養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和引導自主預習,來培養學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啟濤.提升高中生物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J].華夏教師,2019(11):20.
[2]陳陽.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教育現代化,2019,4(15):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