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輝娜
摘要:小學屬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在這個時期接受的教育,會對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發揮長遠的影響。語文是這個階段中非?;A的科目,閱讀教學則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學好語文知識,學會閱讀方法,學生才能正確理解其他科目的內容,才能具備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才能跟同學、老師或家人進行順暢有效的溝通。有鑒于此,本文根據教學實踐,對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策略進行探討,希望能夠引起更多的重視,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帶來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誤區;策略
閱讀是一項最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學生語文能力方面一項主要的內容,是學習、吸收知識必須具備的不可缺少的能力,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當前,有些教師教學觀念陳舊、方法單一落后,課外不閱讀,家庭不重視,書源不足,閱讀時間少,沒有良好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對課外書籍選擇的錯位等,造成了語文閱讀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不高,閱讀水平難以提高。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一是死摳教材或無度拓展。有些教師嚴重依賴教材中的內容和知識,從字詞句段篇等角度一一出題讓學生回答,把學生當作規范答題的機器,不考慮問題的難易度以及學生回答問題的角度和思路。盡管教材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課程資源,但教材不是教師唯一的選擇或盲從的權威。新課標倡導開放的教材觀,要求教師做教材的主人,成為教材的鑒賞者和開發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是重分析輕朗讀。當前,閱讀教學從字詞句段篇、從內容到形式、從整體到部分都進行肢離破碎的繁鎖分析仍普遍存在。這造成讀書的樂趣、讀書的享受、讀書的美感等讀書的本意被一掃而光。讀書就是記憶,就是感悟,就是積累思想。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天然的好奇心使得他們對未知的東西特別感興趣,還給他們閱讀的自由,尊重個性,不求強解,批判地繼承古代讀書的優良傳統指導閱讀教學,則有利于改進當前閱讀教學的弊端。
三是角色錯位,個體學習無指導。當前教師在閱讀課教學中有以下幾種不當的角色表現:一是教師充當了學生課堂學習的召集人。整堂課都是學生自己在“哇啦哇啦”地讀書,教師顯得無所事事,課堂教學缺乏目標性,實際效益太低。二是教師充當了學生課堂交流活動的旁聽者。在學生交流討論時,教師始終不置可否,也不加引導,造成學生的學習和認識活動過于膚淺。
二、改進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
1.擴大閱讀范圍,拓展學生視野
大量閱讀,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知識,更能增強學生的語感。而語感正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必要基礎。這方面,教師應加強引導,并與學生家長共同商量,共同為學生閱讀提供寬松的氛圍和良好的條件。教師可在學校圖書室為學生挑選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優秀課外讀物。另外,對一些適合青少年學生閱讀的時代著作、流行佳作,教師要及時推薦,由學生家長為孩子購買并伴讀。
2.要加強“讀”的指導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所謂“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在閱讀教學中,“讀”是關鍵,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必備的閱讀能力。因而只有學生層層深入地讀,從心靈上跟文章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才能真正領會文章的種種內涵。要達到這一要求,必須通過讀,讀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動,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全過程。
3.要明確教師的角色地位
作為新課程的實踐者,教師依然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應當把握好收與放的度,做到心中有數、靈活處理。當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走進誤區時,教師就應當幫助學生,給予一定的提示,加以適當的引導和點撥。在課堂上,教師還應恰當地發揮自己的組織功能。對于文章的重點部分,教師一定要抓住契機,發動全體學生參與討論、深入體會,不要蜻蜓點水、一帶而過。
4.安排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習慣
課外閱讀一直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補充,廣大教師一般都比較重視課外閱讀的作用。只是在閱讀書籍的選擇上,還需要進行一些改進,與學生的興趣進行更緊密的結合。有些書籍很經典,但過于深奧或過于幼稚,與學生的興趣點不符,課外閱讀就會淪為形式,就算要求學生寫讀后感,很多也是敷衍了事。教師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了解學生的具體需求,在推薦書目時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有所側重,讓課外閱讀更有效,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三、結論
綜上所述,要改變目前閱讀教學現狀,全面提高閱讀教學質量,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素質,轉變教育觀念,課堂上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要以課內教學促進課外閱讀,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推薦適宜的課外讀物,引領學生健康、有效地閱讀,采用靈活多樣的閱讀評價來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水平。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寫作水平,培養個人素養,陶冶思想情操。
參考文獻
[1]呂吉玲.小學語文閱讀的開展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9(04):112-113.
[2]李昱.解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