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在2015年發布的《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提出開展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脫貧,實施健康扶貧工程,保障貧困人口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努力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醫療救助脫貧是指建立衛計、民政、人社、保險、定點醫療機構等協調統一的運作機制,以優化程序,從而實現有效遏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實施路徑。目前,我國醫療救助脫貧主要采取“醫療保險+醫療救助”雙重保障措施,現有研究中對于醫療救助脫貧的研究大多基于“政策層面”與“實務層面”,主要從醫療救助、醫療保障與醫務社會工作在制度、政策及實務層面進行探討,取得了較多成果,對于社會力量介入層面的探討多是從全國范圍這一宏觀層面切入,對于西部貧困地區的研究較為稀缺。貴州作為我國西部貧困地區的省級行政區,由于自身經濟發展落后,社會事業滯后,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作為國家扶貧開發的主戰場,貴州省具有大量的研究樣本和現實的研究價值。因此,本文以貴州省為例,對貴州省社會力量參與醫療救助脫貧現狀進行描述,探析貴州省社會力量參與醫療救助脫貧存在的困境。
1.參與模式。我國社會力量參與醫療救助的模式主要有五種:一是通過自籌資金設立醫療救助項目;二是政社合作,即與政府合作開展醫療救助項目;三是社企合作,慈善或公益組織和企業合作,以接受企業捐贈或與醫藥器械公司合作為主;四是醫療機構合作,通過設立專項資金與機構合作開展醫療救助;五是新型的互聯網微型救助模式。貴州省社會力量參與醫療救助脫貧的模式主要集中于政社合作、社企合作等模式,依靠和政府部門合作開展項目,或是接受企業捐贈等。如貴州省民政廳、貴州省慈善總會為進一步推進社會力量參與,整合政府與社會資源合理開展“救急難”工作,建立政府社會救助與慈善援助有效銜接機制,共同設立“善行貴州·救急難”專項救助基金。這一專項救助基金由省級福利彩票公益金注入啟動資金300萬元及慈善總會綜合信息平臺捐贈渠道籌集善款構成,是政府、社會力量、企業多方合作的成果。項目通過基金開展困難群眾救助,回應困難群眾生活、醫療、住房、教育、就業等救助需求。
2.資金來源。一般來說,社會力量參與醫療救助項目的資金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政社合作模式下的政府專項財政資金投入;二是社企合作中通過合法渠道接受企業的資金捐贈;三是自籌資金,貴州省社會力量參與醫療救助項目的資金以政府專項資金投入為主,企業及社會愛心人士網絡捐贈為補充。以貴州省慈善總會為例,貴州省慈善總會2010年至2017年9月,通過引入“外部資源”,為2480人(次)患白血病、腎病、肺癌和血友病貧困患者免費發放價值4.79億元藥品;為5810名貧困唇腭裂患者實施免費矯治手術,手術費用1760萬元;為146名貧困患兒補助醫療費388萬元;為40多家縣(鄉鎮)基層醫院捐贈價值2.06億元醫療器械,受援醫院為困難群眾減免治療費用1032萬元;獲捐贈366萬元資金為150名先心病兒童實施手術治療。“慈善大病救助項目”2017年至2018年7月,為身患白血病、尿毒癥、血友病、癌癥等重大疾病和罕見病的100名城鄉特困群眾進行醫療救助,發放醫療救助金37.25萬元,2019年接受中華慈善總會對肺癌患者救助捐贈2900元,畢節市腫瘤醫院有限公司對慈善醫療救助項目捐贈20萬元。
3.救助形式。貴州省社會力量參與醫療救助項目中的救助形式主要包括資金捐贈、手術治療、藥品援助等,其中以資金捐贈和藥品援助為主要救助形式,如“泰瑞沙慈善援助項目”即是中華慈善總會發起設立的藥品援助項目,旨在幫助低收入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能夠持續穩定地獲得先進靶向藥品治療。在助醫項目“星星驛站”中也伴有殘障兒童及其家長社區融合活動。
1.參與模式具有依賴性。由于貴州省社會組織自身發展不夠完善,參與模式主要以政社合作為主,通過政府引領、社會力量參與補充的形式,對政府項目依賴性較大。另一方面,由于貴州省社會組織數量較少,參與醫療救助項目的能力不足,現有醫療救助項目合作方式是以中華慈善總會牽頭,捐贈方多為省外企業或機構。
2.項目資金籌集較困難。公益籌款與經濟形勢和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貴州省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公眾的捐贈意識不強,導致慈善組織籌資困難。
3.救助形式較為單一。成熟的醫療救助制度不僅要關注費用和物質,還包括心理健康干預和社會支持等,最大限度地減少疾病引起的心理和社會問題,從多個層面為救助對象提供更全面的醫療救助服務。貴州省社會力量參與醫療救助項目中現有的救助形式較為單一,主要集中于資金支持和藥品援助,更加關注物質和費用層面的救助,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減輕困難群眾的經濟負擔。但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救助對象需求也越來越呈現多樣化,單一的物質援助難以滿足,需要進一步的心理健康干預和社會支持層面的援助。
1.加強自身建設。醫療救助旨在幫助貧困群眾抵御疾病風險,緩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是貴州省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組織作為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是醫療救助體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貴州省社會組織由于自身主體力量較為薄弱,在參與模式與資金籌集層面都對政府具有較大的依賴性,需要進一步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增強社會公信力,提升項目運作能力。
2.創造良好環境。創造良好社會環境,提高公眾捐贈意識。政府應當在政策、制度和監督等方面發揮作用,推動貴州省社會組織法制化、專業化和規范化發展,扶持社會組織不斷建設壯大。同時,政府也要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醫療救助活動,對在醫療救助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社會力量進行表彰,建立激勵扶持機制,促進社會組織發展與社會力量參與。
3.豐富救助形式。社會組織應結合自身組織特質,開展多樣化的醫療救助服務。在提供資金救助和藥品援助的同時,可以通過社工服務、心理健康支持、融合服務等多種形式提供救助。積極推動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開展醫療救助項目,豐富醫療救助形式,增加心理健康干預和社會支持援助,以更好回應援助對象日益增長的多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