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職業教育中心 周文德
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的核心要義。學習數學的意義不僅因為其有著廣泛的應用,而且更在于其思維的深刻性。在當前的許多中職學校普遍存在著忽略思維能力培養的問題,甚至為了單純地提高教學效率,隨意刪減章節,破壞知識鏈條,使得數學教學內容缺乏思維的邏輯性。在課堂教學中只是講授數學知識和方法技巧,沒有深入揭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知識規律探究不夠,缺乏對思維能力的評價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中職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學生的數學基礎較差。在目前的中職學校中,學生數學基礎普遍較差,且對數學學習興趣不高,進入中職學校后,仍然對數學學習積極性不高,許多學生對于中職數學課程失去學習動力和信心,尤其是數學思維能力更差,對此,必須要采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增強信心。二是教學觀念和方法傳統單一。傳統的數學教學是以教材作為中心,教師是教學的主角,經常采用講授法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缺乏課堂的討論交流,師生缺乏互動,不利于學生思維的鍛煉。這種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制約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致使學生對關鍵信息把握不準,思維缺乏系統連貫性,只是自以為是地套用數學公式。三是過分強調數學的應用性。目前中職教育的價值觀主要是“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注重對實用技術技能的學習訓練,忽視了對文化基礎課的深入鉆研,這雖然有利于學生的就業,但是如果過度強調數學的應用服務性,而不重視數學的思維功能培養,就會把數學簡單化、工具化,無法深入開展學習,再加上不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思維能力,簡單地生搬硬套數學公式,導致學生無法很好地理解接受。核心素養下,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就要改革課堂教學方式,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數學課堂機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從而有效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在對中職學生進行數學教學中,要更新教學觀念,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樹立問題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效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數學這門學科有著較強的實用性和邏輯性特點,問題解決的方法較多,創新思維對于學好數學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傳統教學中,中職教師經常以自己為中心,很少考慮學生的主觀體驗和內心感受,強制性地將自己的想法和思想觀念灌輸給學生,學生則是被動地接受。這種教學理念和方式忽略了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思維。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要讓中職學生養成良好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既要學習數學基礎知識,又要提高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突破傳統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的束縛,徹底改變單一的知識講授,要創新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參與到數學教學的各個活動,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教師在備課時要緊緊圍繞教學的內容和目的,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把握其精神實質,不斷充實教學的內容素材。教師在呈現教學內容時,要充分體現學生的經驗和特點興趣,努力讓教學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比如,在講解“直線方程”知識時,向學生提出問題:河岸(直線l方程:x+y-3=0)同側有A(-1,1),B(-2,-3)兩地,如果B地失火,某人從A地出發到河中提水去B地救火,那么這個人怎么走路程最短呢?此題考查的是直線方程知識,通過求點A關于直線l的對稱點A′,再求A′B的方程,從而確定直線l和A′B的交點。從上題可以看出,教師的問題具有可塑性特點,為學生留下質疑條件,從而讓學生大膽地發表個人的見解。所以,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意識,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提高數學的教學效果。
教師在中職數學的教學中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任務,要努力挖掘教學內容,強化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在現在的中職數學教學中,還有教師把個人的權威和課堂紀律放在第一位,課堂的內容常常停留在習題操作和知識灌輸上,缺乏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鍛煉。這就使得中職生缺少學習方法,獨立思考精神不足,無法很好地吸收消化數學知識。對此,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靈活思維能力,當引入新的知識點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多角度思考問題,探索一題多解方式,確保學生的思維發散性,讓學生從更高的角度審視數學知識。在中職數學教學中,許多問題要依靠已知條件開展判斷分析,所以教師要積極運用發散思維教學方式,突破消極思維定式,打破慣性思維,強化對學生的解題思路、圖形遷移變換和知識應用培養鍛煉,切實提升中職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同時,還要運用發散思維尋求問題根源和事物本質,教師在中職數學教學中要總結歸納同一類問題,探求同類問題的解決方法,熟悉數學知識點,通過大量的習題練習,讓學生積極應用發散思維找到形同和質同,不斷提升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和數學學習效率。比如,在講解“球的體積公式的推導”知識時,教師可以采用實驗法,讓學生自己親身體驗,加深學生的印象。指導學生用半徑是R 的半球裝滿沙子,再用半徑和高均是R 的圓錐裝滿沙子,最后將沙子都倒進半徑和高為R 的圓柱,發現剛好裝滿,怎么回事?學生都會感到奇怪,就會產生深入探索的興趣,教師再讓學生進入角色,主動開展學習,有效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數學來源于現實生活,又能夠應用于生活解決許多問題。教師要積極運用新的教育理念,創設教學情境,融入生活元素,豐富數學問題的形象生動性。比如,在學習“平面基本性質”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一段視頻:陳佩斯的早期小品《修椅子》,同時提出問題:為什么椅子鋸掉一條腿,剩下三條腿時能夠放穩?幾個點能夠確定一個平面?學生就會展開討論,有的說兩個,有的說三個……老師再接著舉例子,筆尖和翻開的書本,打開的門和關上的門,進而引出新課知識:沒有共線的三個點確定一個平面。其實許多數學概念都可以從實際問題引入,比如購車、購房分期付款問題,銀行存貸款利息計算等等。教師要聯系社會實際和科學知識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索欲望,讓學生體驗數學的用處和樂趣,有效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