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高新區小學 石曉燕
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重點,其出發點是在傳授給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生活是數學學習的大課堂,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開展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教師的生活化教學能力還有待提高。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教學重點是關注數學知識的傳授,對如何在教學中融入相關的生活情境、生活問題等很少做專門的研究。因此,對于生活化的小學數學教學,還需要教師加強關注,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到生活中去挖掘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關系,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與數學綜合能力。
新課改強調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由于教師的生活化教學能力不足,教學活動的設計沒有與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生活體驗有效融合,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數學自主學習能力沒有實現有效發展。
生活化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展示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畫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比如,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設計了這樣的生活畫面:開學了,爸爸給莉莉買了一些學習用具。一個書包60 元,一個鉛筆盒15 元,一盒鉛筆4.5 元,一塊橡皮0.8 元,一支彩筆2.6 元,筆記本4 元。你能把這些標價的數分成兩類嗎?怎樣分呢?生活化問題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相結合,探究興趣和自主思考能力能得到發展。再如,在“位置與方向”的教學中,教師導入:同學們,春天百花盛開,鳥語花香,我們一起去春游吧!先來看看兒童游樂場(出示課件),然后引導學生按照導游圖,應用剛學到的方位詞介紹公園的情況,之后適時提問:你怎么知道涼亭的南邊是拱形橋?我們先去哪里玩呢?為了深化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教師又出示了幾張北京的照片,讓學生按照給出的平面示意圖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景點。生活化的教學中,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得到了發展。
小學生都喜歡聽精彩有趣的故事,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課堂導入,讓數學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培養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發現數學知識的素養。比如,在教學“負數”的內容時,教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勤勞善良的母親獨自帶著兩個兒子靠種地生活,隨著歲月的流逝,母親漸漸老了,在即將離開這個世界之前,她把兩個兒子叫到跟前,把所有家產折合成兩萬兩銀子,讓兄弟兩個平分了。大兒子拿了一萬兩銀子后,遵照母親的教導,勤勞節儉,尊老愛幼,深受鄉親們的愛戴,兩年以后,產業增加了3 倍,而小兒子拿了一萬兩銀子后,坐吃山空,酗酒成性,不到兩年,產業全部敗光,還欠下了1 萬兩銀子。請問現在大兒子比小兒子多出了多少錢?教師通過賦予抽象的數學問題以趣味性,將負數的含義具體到鮮活的生活實例中,提升了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生正處在數學能力的發展階段,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注重結合教學內容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逐步獲得數學知識,鍛煉數學實踐能力。比如,在“復式統計表”的教學中,教師列出班級同學最喜歡的活動:讀書、踢球、上網、畫畫、打羽毛球、玩電子游戲,要求每人選一種,根據全體學生的匯報結果來填寫統計表,引導學生相互交流統計表中收集到的信息,從統計表中了解男生和女生最喜歡的活動的人數。引導學生對比觀察:這兩個統計表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最后教師作出小結:兩張表分別呈現男女生最喜歡的活動的人數,但是不便于對比,若把兩張表合并在一起就能更方便觀察。這個活動從生活中收集信息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參與單式統計表的填寫,復習單式統計表的填寫方法,并通過質疑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能讓數學問題生動、形象、具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將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當中,培養了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并使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