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合作學習作為對傳統授課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合作學習對于改善課堂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傳統教學理念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語文教師應當從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做出創新,在課堂教學中探究高效的教學方法,學習新穎的教學理念。文章根據課程改革背景,簡要分析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優勢,進而從組建合作學習小組、設計合作學習任務、優化教學評價三個方面探究教學策略,希望對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合作學習;閱讀教學;應用策略
一、 引言
國內外對于合作學習的開發和研究由來已久,并且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合作學習已經成為目前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和策略體系。根據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合作學習也應成為構建課堂教學模式的一種新的思路。通過教學研究,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改善課堂內的學習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情感價值的發展。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深入研究,結合閱讀教學要求,探究合作學習的應用思路。
二、 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合作學習的本質是學生之間進行互相幫助的學習方式,在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實踐中,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相互進行溝通交流,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模式下,提高自身的溝通能力和學習能力,并且在合作學習的模式中,充分發揮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一定程度的引導,構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的新型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指導中,合作學習的應用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有利于調動學生閱讀興趣,強化學生閱讀的情感動機
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從展現出學生為課堂主體的地位出發,運用小組合作的模式,培養學生在課堂中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意識,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到閱讀中去,并且使學生始終對閱讀保持著較高的積極性。合作學習模式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已經贏得了廣泛的認同,因為它對于改善整個學習氛圍來說有著很明顯的作用,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建構和運用語言的機會。合作學習可以在學生閱讀過程中創造出一種積極的情感氛圍,促使學生在個性發展的驅動下形成強烈的閱讀動機。
第一,強化閱讀動機。根據調查研究顯示,在合作學習中,個體會意識到他們能夠得到他人的幫助,從而在共同探究任務的過程中都盡可能給予最清晰、最合適的貢獻。當學生出現這種想法時,他們的內心就會鼓勵著他們,努力朝著共同的學習目標而去奮斗,尤其是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上的貢獻受到他人的認可和鼓勵的時候,能夠帶給學生一種非常有力的學習動力。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模式,學生的閱讀動機會被強化,成為自覺的閱讀者,積極參與到合作閱讀中來。
第二,緩解焦慮情緒,突破閱讀障礙。通過觀察發現,一些小學生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常常會表現出焦慮情緒,進而影響他們的表達。在合作學習中,聽眾的人數很少,彼此之間友好且相互幫助,這樣學生則會進入一個相對安全的心理氛圍中,以緩解焦慮,并獲得更多自我表達的機會。從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就能夠看出,有一部分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表現得不夠積極,是因為有部分同學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了一些焦慮,一部分焦慮來自同學方面,同學之間在課堂中沒有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觀點不同的同學無法通過有效的途徑進行交流,而教師在課堂中也沒有關注到每一位同學。因此,在小學語文合作閱讀的環境里,學生可以在同伴的幫助下完成閱讀任務,并在小組中進行交流,在全班進行展示,進而在他人的幫助下疏導焦慮情緒,提高學習的動力。
第三,增強學生自信,促使學生主動探究任務。自信可以深深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并進一步影響學生的情感發展。自信心的不斷增強可以使得學生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學習,并樂于挑戰以陳述和展示自己的觀點。在教學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同學的學習積極性不夠高,原因是學生缺乏自信,不敢與教師和同學交流,也不敢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總認為別人和自己的觀點不一樣。在小學語文合作閱讀中,學生之間的交往能力獲得了發展,個體的自信也隨之增強,小組成員之間互動交流會給參與者帶來一種被認可、被重視的滿足感,進而激勵學生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閱讀學習。
(二)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語言建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第一,合作學習為學生構建了語言輸入環境,調動了學生運用語言的積極性。當學生處于合作學習的學習模式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變得更加親近,更加方便學生彼此進行溝通交流,而學生在小組中也需要調整自己的語言,來與小組內其他成員進行溝通交流。因此,在閱讀中,為了增進理解學生輸入的語言信息是比較具體、詳細和精確的,而這樣必然會增加學生互動和交流的機會,促進學生的語言建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第二,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信息輸出的機會,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信息輸出對于學生的語言建構與應用十分重要。如果我們將學習比喻成一個知識輸入和輸出的過程,那么學生進行閱讀理解是知識輸入的過程,而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觀點的表達和交流是知識輸出的過程,合作學習模式對于學生實現學習輸出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讓學生在小組中能夠通過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從而達到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效果。這樣學生才能在語言輸入與輸出中實現平衡,以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第三,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交流溝通的情境,促使學生主動運用語言。在語文閱讀中,設計合作學習任務,可以促使學生進行互動學習,當學生們有了共同的學習任務后,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下共同展開閱讀和思考,然后在小組內部運用語言溝通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讓學生有機會練習、使用廣泛的語言結構和大量的詞匯,
并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主動調整語言,為語言的運用奠定基礎。
三、 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根據合作學習模式的要求,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小組的建構、任務的設計以及閱讀教學評價三個方面入手,實現合作學習的有效應用。
(一)組建合作學習小組,為合作閱讀做好準備
根據合作學習的要求,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通過組建學習小組,將學生集中起來,引導個體性和集體性之間的協調統一,促使學生共同探究學習任務。在學習小組構建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第一,采用科學的方法組建小組。一般來看,合作學習小組主要是以異質小組為主的,也就是說,小組中成員的學習成績、能力傾向、性別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成員之間是存在一定的互補性。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語文成績進行判斷,并將1名優等生、1名學困生,2名中等生組成學習小組,同時保證各小組的總體水平大體相當,確保小組之間具有同質性,進而為組內合作和組間競爭創造條件。
第二,選出小組長,負責閱讀活動中合作學習各項任務的推進。在合作學習中,小組長的選擇關系著小組合作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小學生由于認知發展的限制,在合作學習中缺乏自主性,需要一個明確的領導促使其參與各項活動之中。根據小學語文閱讀要求,教師應根據以下標準選擇小組長:具備良好的語文綜合素養高,能說能寫,喜歡廣泛閱讀,知識面寬;擁有足夠的愛心與耐心;具備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以及強烈的責任心。這樣的小組長才能有效協調組員活動,為教師與各小組之間的交流搭建橋梁,凝聚小組力量,推動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
第三,明確小組分工,調動組員參與合作閱讀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采用角色輪換的方式明確小組內成員的分工,例如根據合作閱讀的要求,可以將學生劃分為領導者、激勵者、記錄者、檢查者的角色,讓學生明確各個角色所應承擔的責任,在彼此協作中構建集體。此外,這種角色之間的輪換,可以促使學生之間換位思考,增進小組成員間的理解,提高合作學習能力。
第四,注重情感培養,提高各小組的凝聚力。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各小組進行團隊活動,設計口號和發展目標,激發成員對其所在小組的歸屬感,增強小組的凝聚力;教師應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讓學生在競爭中認識集體的力量;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共同遵守合作學習的規范,增進彼此合作,在小組氛圍中實現情感交流。
(二)明確合作閱讀任務,引導學生參與閱讀過程
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合作學習已經成為一種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認可和接受的教育模式,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教師應當從落實合作學習模式的角度出發,以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為主,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模式中學習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但實際上,合作學習的開始是需要時機的,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的閱讀活動都需要小組合作來完成。基于此,教師在閱讀指導中,應合理設計合作任務,把握合作時機,并激發學生的合作動力,促使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
第一,教師應根據閱讀要求合理設計合作任務。常見的有:(1)根據閱讀教學重難點設計任務。通常來講,文本閱讀的重難點必然是這篇課文在人文性或是工具性上對學生來說最有價值最值得研習的內容,解決了這一問題,其他問題也會隨之迎刃而解,因此,教師可以根據重難點內容設計閱讀任務。例如《觀潮》一文教學時,重難點可以定為“了解錢塘江大潮來臨時的特點,感受它的雄偉、壯觀”“掌握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在教學中便可以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來交流探討完成;(2)根據閱讀中的疑點設計學習任務。學生在閱讀中必然會產生自己的問題,這些問題會打破認知平衡狀態,而解決問題則會讓學生實現認知能力的提升。例如在《風箏》的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生認為大家為了一只風箏而哭泣并不合理,于是教師引領學生自主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對話,并進行合作討論,理解“風箏”所象征的意義。這樣學生才能逐漸突破形式化的閱讀,深入文本內涵。
第二,激發學生閱讀的內部需要,提高學生合作閱讀的動機。在設計了合作閱讀任務后,教師還應該調動學生的情感,強化學生的合作學習動機,讓學生能夠在情感中形成主動合作的動機。例如在學習《麻雀》時,教師配合插圖與講解展現文本信息,并提問:既然老麻雀那么緊張,以至于全身顫動,連嗓子都喊啞了,但是不能放棄嗎?這樣學生在閱讀中可以從情感層面入手,分析老麻雀的勇敢,進而找準閱讀的時機,展開合作。此外,教師還應排除生本對話的制約干擾,優化課堂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學會尊重其他人的不同意見,讓每一種想法都能夠在小組內呈現,形成寬松、自由、愉悅的合作閱讀氛圍,促進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
(三)優化教學評價方法,體現學生合作閱讀成果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必要在閱讀教育學課堂中引導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教學評價的意義就是檢驗教師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的效果。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就是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對課堂教學過程,以及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只有經過評價,教師才知道學生需要什么樣的閱讀指導,合作學習模式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才知道自己在合作學習中學到了什么,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努力。同時,評價也是一種激勵手段,能夠調動學生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合作學習中,展開有效閱讀。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分析合作學習效果,研究學生在閱讀中的表現,并設計科學有效的評價方法。
針對合作學習的特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是要采取集體評價策略,并兼顧學生個性的發展。在合作學習中,小組總體成績是教師進行獎勵或認可的依據,是評價“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新格局實踐效果的參考,是促進學生展開合作閱讀的前提。此外,在評價方式上教師還應采用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自評相結合的模式,讓教師的評價作為學生參與合作閱讀的“助推劑”“強化劑”。教師的評價為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模式提供了明確的方向,然后再利用學生之間的評價來綜合評判合作學習模式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在教學評價中看到自身的亮點和缺點,并且讓小組成員增強凝聚力,以促使其主動參與合作閱讀,提高合作學習能力。
四、 結語
小學語文是學生在小學教育階段主要學習的人文性學科,語文的學習離不開閱讀,合作學習模式的有效運用,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進行合作,學習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組建合作學習小組,為合作閱讀做好準備;明確合作閱讀任務,引導學生參與閱讀過程;優化教學評價方法,展現學生合作閱讀成果。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展開有效合作,提升閱讀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韓學平.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4):257-258.
[2]付小強.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嘗試[J].才智,2020(18):113.
[3]劉梅.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具體運用[J].中國新通信,2020,22(10):197.
作者簡介:范萬娟,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城區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