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碳達峰碳中和視角下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研究:戰略意蘊與策略選擇

2021-12-04 07:20:56孫即才蔣慶哲
求是學刊 2021年5期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孫即才 蔣慶哲

摘要: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研究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價值。基于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的內涵和特征,總結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戰略內蘊,主要包括區域能源轉型的戰略選擇、區域系統集成的戰略創新、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舉措以及區域新型商業模式構建的戰略保障四方面內容。通過做好頂層設計、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構建新型產業發展方式、發揮碳資產保值增值效應、建設碳中和示范園區和推進區域間多元合作等多種策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美麗中國建設,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碳達峰;碳中和;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可持續發展;美麗中國建設

作者簡介:孫即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博士后(北京? 100029);蔣慶哲,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 10002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研究專項(20VGQ003)

DOI編碼:10.19667/j.cnki.cn23-1070/c.2021.05.005

2020年12月,在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75位領導人公布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承諾和具體計劃,以應對不斷增加的氣候變化趨勢,并陸續明確“碳中和”目標或時間表,中國提出“2030碳達峰”和“2060碳中和”目標及愿景。2021年9月,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中國以視頻形式表示,“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需要付出艱苦努力,但我們會全力以赴。中國將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在2020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納入其中,并且2021年3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戰略抉擇,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我國面臨碳減排的巨大挑戰,有必要探索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新模式、新路徑,增強降碳減排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推進深度減排。從全局和整體來看,為了實現中國綠色低碳發展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從單一企業或者單一產業入手,實現其綠色低碳發展,之后逐漸形成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未來才能實現我國全域綠色低碳-零碳發展。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可以帶來生態、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多重效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助推美麗中國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內涵及其特征

首先,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具有豐富的內涵,以及區域性、系統性和協同性等特征。

(一)內涵

基于區域經濟一體化1和低碳經濟2現有研究成果,本文將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定義為在特定區域空間內,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方向,構建多元(碳技術集成、制度集成、管理集成等)一體的區域發展新模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強化區域協同減排,促進區域低碳-零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有利于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大幅度降低碳排放,發揮市場一體化和區域協同減排作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二)特征

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具有區域性、系統性和協同性等特征。

第一,區域性。這是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特征。區域性主要表現在:首先,不同的區域具有不同的資源稟賦和區位特征。資源稟賦和區位的差異性,決定了不同的區域具有不同產業結構、產業布局以及發展空間。其次,區域之間經濟基礎、基礎設施等的不同,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如果某一區域,經濟基礎好,基礎設施齊備,就可以更好地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再次,區域之間在人文環境方面存在差異。這就需要根據不同的文化特征,選擇合適的低碳經濟發展路徑。區域性,是不同區域低碳經濟差異化發展的先決條件和基礎保障,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重要體現。

第二,系統性。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過程,必然引發一場深刻的、系統性的社會變革。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僅僅是某一行業或領域的低碳發展,必然是全局的、系統性的低碳發展。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系統性,主要是指技術、制度、管理等的一體化、相互之間的深度融合發展,構成了獨特的空間生態系統。首先,技術的系統性。技術創新是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根本所在。只有技術創新,才能帶來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才能促進生產關系的根本變化。技術的系統性就是將低碳技術、綠色技術、CCUS技術等綜合應用,最大程度實現協同減排效應。其次,制度的系統性。制度具有激勵約束作用。制度的系統性就是在特定區域內,形成統一的、相互配合的制度集成體系,促進政策融通,有利于發揮各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形成制度的激勵約束機制。制度的系統性,不僅構成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制度基礎,促進區域內市場的規范有序運作,也在保障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推進區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水平。再次,管理的系統性。管理的系統性是在特定區域中,集成管理,降低溝通成本、信息成本,體現了管理的集約型,以及智能化、數字化水平,是構建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管理體系。可見,管理的系統性,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其中,碳資產管理是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協同性。協同性主要體現在多要素的融通一體發展。以“政產學研融”協同性為例,充分發揮政府、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金融機構的作用,相互密切融合發展,協同促進降碳減排目標的實現。首先,政府層面,高度重視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自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莊嚴宣告努力爭取“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以來,我國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碳減排工作,積極作為,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提供堅實的政治保證。其次,企業層面,充分發揮其市場主體作用。企業是實施碳減排的主體之一,其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有賴于政策、機制、市場等方面,以及制度體系和相關配套服務的完善。企業要想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硬性約束下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符合碳減排最新要求,提高碳資產價值。再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具有人才、技術等優勢,為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智慧支持;金融機構可以發揮碳的金融屬性,擴大投融資規模,推動其與產業的協同發展。因此,“政產學研融”一體化發展,在發揮各自優勢的同時,形成協同發展新優勢,構建碳資源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二、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意蘊

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觀選擇,也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可行路徑。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下,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具有戰略價值和意義,不僅有利于促進能源結構調整,推動產業發展方式轉變,構建新型區域減排模式,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有利于構建新的發展格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助推美麗中國建設。

(一)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是區域能源轉型的戰略選擇

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可以促進能源結構調整,從源頭上降低碳排放,亦即實現對傳統化石能源的替代,充分發揮新能源優勢,形成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格局,構建以新能源為主的新型能源系統。

第一,替代傳統化石能源。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替代傳統化石能源,是我國當前及未來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一方面,發展新能源產業。其中,新能源消納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瓶頸和首要難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可以減少化石能源的開發利用,逐步提高綠電比重,形成多元化消納模式,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將傳統化石能源作為原料使用。如加快煤化工等的發展,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形成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發展路徑,提高碳的綜合利用效率。石油也可以作為化工原料,生產有價值的產品,提高碳的綜合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

第二,形成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格局。所謂源網荷儲一體化,是指“通過優化整合本地電源側、電網側、負荷側資源,以先進技術突破和體制機制創新為支撐,探索構建源網荷儲高度融合的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路徑”;所謂多能互補是指“利用存量常規電源,合理配置儲能,統籌各類電源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優先發展新能源”1。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是一個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課題,需要進行多維創新,它不僅體現在一個技術層面,也體現在制度建設、管理體系以及社會氛圍等多維度、全領域。形成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格局,提高能源的清潔化和綜合利用,注重新能源的消納及其與其他能源的耦合互補關系,形成區域內多元一體新型能源系統。

第三,構建以新能源為主的新型能源系統。在實現碳中和時,形成以新能源為主的新型能源系統,是顛覆性的變革,更是嚴峻挑戰和巨大機遇。根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2020年的預測,在實現碳中和時非化石能源電力占總電量約90%(或以上)。1一方面,新能源產業發展需要依靠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和創新,為構建新型能源系統提供了基礎保障,特別是核心技術、關鍵技術。一方面,新能源發展需要體現環保價值。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只有在產業發展中體現環保價值,更好地發揮碳資產保值增值效應,才能解決當前新能源產業發展面臨的消納問題,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二)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是區域系統集成的戰略創新

技術創新是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先導和前提,其中區域系統集成是其發展趨勢之一。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基于單一碳減排技術的創新和突破,如碳的捕集技術、碳利用技術等,逐漸發展形成多種技術區域系統集成,為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在形成技術集成的同時,也形成制度集成、管理集成等,實現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可見,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離不開系統觀念和思維。在系統思維理念下,2形成區域協同減排優勢,也為構建新型的產業發展模式和商業模式創造了條件。

第一,單一碳減排技術創新是區域系統集成的基礎。技術創新突破是前提,技術是關鍵,特別是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突破。只有解決“卡脖子”技術,如碳捕集技術、碳利用技術、集成技術等,不斷地涉足“無人區”,乃至引領行業前沿發展,才能占領技術制高點,提升減排能力和水平,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突破和進展。

第二,區域系統集成是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主要內容。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形成技術集成、制度集成、管理集成等,是區域深度減排的重要方式和路徑。如區域技術集成,不僅表現在單一技術的集成,如碳捕集技術集成,也表現在多種技術的耦合互補集成。如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3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碳閉環”,驅替石油、煤層氣等,提高資源采收率和碳綜合利用效率,還可以對二氧化碳進行封存,降低碳排放,形成巨大的碳資產收益。

(三)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舉措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對于區域經濟發展來說,同樣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揮區域減排效應,加強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新興產業區域協同發展,構建區域經濟發展新模式,促進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

第一,關注傳統產業發展面臨的嚴峻形勢。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要求下,對于傳統產業來說,特別是高能耗、高排放產業,面臨著淘汰落后產能以及轉型升級的發展困境。一方面,對落后產能進行淘汰,避免過度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一方面,采用新設備、新技術或新方法對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如采用碳捕集、碳利用等技術,實現碳的資源化利用,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

第二,促進新興產業區域協同發展。如煤化工產業、煤層氣產業、CCUS產業等,可以通過采用先進碳減排技術,以及協同減排等方式,發揮上下游產業集聚效應,構建區域減排模式,在消耗二氧化碳的同時,得到高端化、綠色化、低碳化的產品。可見,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下,新興產業的發展有助于構建區域協同減排新格局,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三,構建區域經濟發展新模式。由于資源稟賦、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不同,不同區域因地制宜,進行深度協同減排。如對于一個產業園區來說,在碳達峰、碳中和強制約束下,集約節約綜合利用資源(共享公共基礎設施等),形成了區域協同減排網絡體系。

(四)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是區域新型商業模式構建的戰略保障

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充分發揮集群優勢、系統集成效應和協同減排效應,促進碳資產保值增值,構建可借鑒、可推廣的新型商業模式。

第一,資金協同碳中和產業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一個產業要發展壯大,離不開資金的支撐。資金與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是最為有效的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之一。這樣,就要求充分利用碳金融、碳基金等方式、手段,發揮多元融資渠道,構建新型商業模式,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二,構建可復制、可推廣的商業模式。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壓力下,發展碳中和產業,探索構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在更好地發揮政府宏觀引導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企業作為市場的重要主體之一,充分釋放市場的活力和動能,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商業模式的發展,有利于推進碳中和產業的壯大發展。地方政府對特定示范區或示范園區經驗要進行歸納和總結,利用系統思維,多場景實踐應用,構建新型的、可復制、可推廣的商業發展模式,服務發展大局和新發展階段。

三、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策略選擇

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是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的戰略選擇,是區域協調發展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選擇,是區域深度碳減排的基本路徑,展現了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水平,也助力了美麗中國建設。

(一)做好頂層設計

做好頂層設計,構建政策體系,統籌規劃布局,成立碳中和專班,為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奠定制度和組織基礎,也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務實擘畫未來新圖景創造發展平臺和機會。

第一,構建政策體系。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首要任務是構建“1+N”政策體系。1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的建立健全,有利于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有利于在一定時期內抓住重點任務和重點工作,如期完成既定目標和任務。同時,政策體系的構建必須結合我國發展實際,綜合考慮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等多重要素。

第二,統籌規劃布局。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與發改、工信、自然資源等多個涉及經濟、能源或非能源的政府職能部門聯系緊密,各部門分別制定規劃,難以擺脫自身角色定位,容易帶來相關政策、計劃、行動的不協調,甚至產生矛盾沖突。因此,需要某一部門或機構作為主體,站在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全局高度,以系統思維規劃布局碳中和工作,形成全國“一盤棋”。通過將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納入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發揮區域協同減排效應,構建適合于本區域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形成優勢互補、協同高效的區域發展新模式。同時,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平臺建設,促進能源數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設。

第三,成立碳中和專班。以碳減排目標和問題為導向,組建碳中和專班(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企業),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能源結構調整,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立足于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路徑設計、低碳發展政策支撐體系、技術集成創新等重大問題。在政府層面,成立碳中和領導小組,統籌協調相關戰略、規劃、行動計劃等的制定、實施、督查,建立健全、多部門聯動的協調機制。在企業層面,成立碳中和發展集團,將原有能源公司改組升級,推動碳中和產業重大項目建設,科學配置資源,形成碳資源的經營權。

(二)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

開發新能源是實現低碳轉型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不僅要發展風能、水能、太陽能等單一新能源產業,也要建立多元化消納途徑和模式,發展綠色儲能,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同時,合理利用和保障與新能源開發相關的礦產資源。

第一,發展綠色儲能。儲能是亟待解決的重大科技難題,是未來一個時期內的重點發展領域和方向,如采用“新能源+制氫”“新能源+新型儲能”等方式,不斷增強綠色儲能水平和能力。“新能源+制氫”是將新能源與氫氣產業融合發展,發揮綠氫的作用,從根源上促進新能源消納。“新能源+新型儲能”是新能源與新型儲能(如電化學儲能、鋰離子電池等)相結合,促進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合理化、多元化發展,構建新型綜合能源利用模式。同時,發展分布式儲能。分布式儲能具有效率高、就近消納等優點。在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中,分布式新能源消納可以就近就地發展,形成靈活性能源供應與消費,如創新發展新能源與其他產業或者嵌入產業園區發展等多種發展方式及路徑。1

第二,合理利用和保障與新能源開發相關的礦產資源。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下,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與之相關的礦產資源的大量利用和消耗,也必然帶來資源的緊缺以及供應的緊張。做好此類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持續穩定供應,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方面,也是一個戰略性、前沿性重大課題。

(三)構建新型產業發展方式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下,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針對不同的產業類型,采用不同的發展策略,因地制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一,轉型升級傳統產業。傳統產業的碳排放壓力非常大,關乎產業生死存亡,特別是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傳統產業需要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同時,也要以新能源耦合傳統產業等方式進行轉型升級,形成綠色生產系統和體系,如新能源耦合煤化工產業、新能源耦合焦爐煤氣產業等。

第二,培育新興產業。如培育“CCUS+”、CO2-ECBM(二氧化碳驅替煤層氣)等新興產業,有利于新能源開發融入區域協同減排,促進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以CCUS產業為例,CCUS可以提高石油、煤層氣的采收率,提高碳的資源化利用,實現大規模減排,發揮碳資產保值增值效應,深度助力區域經濟發展。

第三,建立區域產業發展新模式。以新能源開發嵌入產業園區(或示范園區)為例,可以將新能源納入供電系統及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新能源消納模式、方法,也有利于構建產業園區內部企業綜合能源利用場景,構建新型產業發展模式,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四)發揮碳資產保值增值效應

碳資產一方面來源于新能源等自身發展帶來的碳資產,一方面來源于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帶來的碳資產(區域協同減排的結果)。發揮碳資產保值增值效應,主要體現在設立碳中和產業基金、建立碳金融商業模式和參與碳市場交易三個方面。

第一,設立碳中和產業基金。采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方式,與金融機構、行業協會等聯袂組建碳中和產業基金(區域碳基金),開放全產業鏈投資。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下,該基金注重對前沿低碳產業的戰略布局,聚焦清潔能源、能源替代、綠色技術、CCUS技術、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等重點領域和方向,深度融入低碳產業投資,培育一批在資本市場上具有影響力的優質項目和企業,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二,建立碳金融商業模式。具體而言,碳金融商業模式可以分為合同新能源管理(節能反哺開發)模式、綜合能源服務(資源整合優化)模式2、區域共享聯盟(全要素共享提效)模式、區域碳減排交易(配額交易增值)模式和區域碳金融(價差收益增值)模式五種,為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和保障。

第三,參與碳市場交易。如在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碳指標,通過碳市場交易,形成經濟收益,不僅體現了碳的生態環保價值,也促進碳中和產業發展,提高市場主體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參與碳市場交易,培育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提高產業競爭力,形成產業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五)建設碳中和示范園區

碳中和示范園區建設,是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約束下的有益探索和嘗試,為建立可復制、可推廣的產業模式和商業模式奠定實踐基礎。通過碳中和示范園區建設,發揮多重效應,構建管理制度體系,建立區域發展新模式。在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發展和完善相關理論。

第一,發揮多重效應。建設碳中和示范園區,依托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以及良好的基礎設施,堅持市場化運作方式,重視園區建設規劃,整合人才、資源、資金等要素,發揮集群效應和區域協同減排效應,努力形成有機共享、多元共建的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生態系統。

第二,構建管理制度體系。建設高標準的產業園區,完善園區管理制度體系,增強創新動力,加強技術系統集成,輻射帶動區域發展,健全能源、綠色交通等公共服務體系,降低綜合成本,提高能源綜合使用效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第三,建立區域發展新模式。總結示范園區先進經驗和做法,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減少化石能源消費,增加新能源市場化消納,發揮碳資產保值增值效應,最終形成可推廣的產業化、商業化運行的發展模式。

(六)推進區域間多元合作

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推廣性、可復制性,不僅服務于特定區域經濟發展,也具備獨特的能源輸出能力。增強與相鄰地區的合作,向其他區域輸送綠色能源,并提供低碳經濟一體化建設解決方案,開展低碳經濟領域相關的國際合作,在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其他區域低碳發展以及全球氣候治理貢獻智慧和力量。

第一,增強與相鄰地區的合作。依托資源優勢和地理區位優勢,加強與相鄰地區碳中和業務交流合作,合理配置區域之間的資源,構建碳中和產業綜合服務體系,整合多種資源,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技術共享作用,打造超強的、系統性的閉合能力,包括規劃、設計、輸出、集成、投融資等,增強碳中和產業服務能力和水平。同時,可以探索構建跨區域的多元合作模式。

第二,開展低碳經濟領域相關的國際合作。我國不僅是全球氣候治理的參與者,更是積極制度的制定者、引導者,為世界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一方面,依托推進“一帶一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持續推進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的多項合作,如新能源開發、技術合作等;另一方面,在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具體合作事宜上,研究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低碳經濟發展進程并借鑒成功經驗和先進做法,對其先進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關鍵技術,進行引進或者合作開發。

結 論

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促進低碳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本文提出了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解決方案。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可帶來經濟、社會和生態等多重效益,有利于發揮集群優勢和區域協同減排優勢,提高碳的綜合利用效率,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助推美麗中國建設,是我國加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體現,也為世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同時,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無論是在區域能源轉型、區域系統集成方面,還是在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區域新型商業模式構建等方面,均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價值,為區域氣候綜合治理和能源轉型樹立標桿典范。另外,本文提出了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策略選擇。具體而言,需要更好地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注重頂層設計,統籌安排部署,健全制度體系,加快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培育壯大新模式、新業態;同時,最大程度發掘碳資產價值,打造碳中和示范園區,強化區域間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合作。

總之,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可以為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美麗中國建設和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責任編輯 國勝鐵]

猜你喜歡
可持續發展
城鄉規劃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探討
分析林業可持續發展中苗圃育苗的重要性
針對綠色城市規劃設計的研究
南極環境保護法律規制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3:25:13
生態文明視角下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3期)2016-10-18 12:40:58
我國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27:50
江蘇省出口產品結構優化升級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22:30
中小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12:24
建筑節能新材料應用探究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人民論壇(2016年27期)2016-10-14 13:24:4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www亚洲精品| 日本欧美午夜|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亚洲视频无码|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一级毛片高清|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毛片基地|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先锋资源久久| 在线欧美国产| 色哟哟国产精品|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无码 在线 在线|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亚洲男女天堂|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免费网址|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成人日韩欧美|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www.亚洲天堂|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久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欧美 国产 人人视频|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67194亚洲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精品福利国产|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1级黄色毛片|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制服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清纯| 丁香综合在线| 欧美精品另类|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区|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亚综合|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男女男精品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99re在线视频观看| 中国毛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