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姝霖
摘要: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進行了調整,逐漸將紅色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對于培養新型人才具有很大的價值。本文在了解紅色文化的基礎上,對高校思政教育展開了全面的分析,針對其教育意義及路徑進行了深入的探究。
關鍵詞:紅色文化;高校思政教育;意義;路徑
引言:
我國紅色文化中沉淀著黨的精神和不朽的偉業,紅色基因的傳承,對于增強民族自信,弘揚愛國精神,提升敬黨意識具有現實意義。根據思政課程特點來看,紅色文化與其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可豐富思政教育元素,增加育人效果。
1.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1.1具有思想引導的功能
在紅色文化的指導下,高校思政教育目標更加明確,可打破以往學生盲目學習的狀態,使得思政教育更加凸顯特色,以此在教學中準確地向學生指明發展方向,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奠定堅實的教育基礎。另外,在思政課堂上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可以增強培養學生正確三觀的教育效益,并且能夠讓學生在了解黨的偉大建設事業的基礎上,感受到黨的優秀精神品質,從而增強學生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精神,為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引導。
1.2樹立大學生精神支柱
紅色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為當代大學生樹立了堅實的精神動力。在思政教育中,向學生傳播紅色精神,如井岡山精神、紅船精神、抗戰精神等,樹立大學生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紅色文化中具有德育意義,能夠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進行合理的規范,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能夠抵御不良誘惑,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1.3提高思政課有效性
傳統的思政課程缺乏創新力,教學內容及方式陳舊,不能滿足新時代大學生追求多元文化的需求。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可豐富教育形式,促進思政教育進行轉型升級,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另外,各種真實的歷史實例引入到思政課堂中,可增強紅色文化的氛圍感,為思政課堂增添了更多新的色彩,轉變了以往中單一的理論傳授型的教學局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充分融入學習情境當中,深入的了解紅色文化,并且提升思政知識的學習效率和掌握程度。
2.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
2.1紅色文化認同危機
目前,高校學生普遍存在著缺乏紅色文化認同感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缺乏對紅色文化的學習意識、對紅色文化歷史了解不足等等。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不僅局限于經濟層面的互動,還涉及文化思想、價值理念及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中外文化全方位碰撞下,自然產生了文化認同性對抗。對于我國高校學生而言,其處于青少年時期,缺乏堅定的信仰立場與成熟的是非分辨能力,容易在文化認同性對抗下對我國道德規范與本土文化產生動搖,甚至是徹底否定,由此導致文化認同危機。此外,對紅色文化內涵的過度理想化解讀、以及當代紅色文化信仰的缺失等原因,同樣加劇了紅色文化認同危機。由此可見,如果高校中始終存在缺乏紅色文化認同感的問題,那么很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更加難以融入思政教育當中。
2.2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
實際上,紅色文化包含著很多元素,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其資源都十分豐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資源閑置。主要指的是對紅色文化資源作用的忽視,難以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應有的效應。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閑置可以劃分為兩種:一種是主觀人為閑置,很多地區遺存著大量紅色文化物質資源,但現實中只有少部分革命舊址或遺址得到開發利用,其余大部分均處于半開發或未開發狀態;另一種是客觀忽視造成的閑置,這是受資源開發者自身能力限制與當下科學技術制約造成的對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第二,資源破壞。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破壞主要有建設性破壞、保護性破壞、開發性破壞及忽視性破壞四種。第三,濫用資源。“泛娛樂化”時代背景加劇了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濫用,現實中對紅色文化資源濫用的主要表現有紅色文化產品過度商品化及對紅色文化或紅色經典的惡搞。
2.3教育方法靈活性不足,缺乏實踐教育
紅色文化教育的倡導,促進了高校課程的調整,很多高校根據思政課程的特點,開啟了紅色文化教育滲透工作。但由于形式主義較為嚴重,其育人效果并不明顯。并沒有對學生思想狀況及學習熱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展及工作實效等形成整體把握。對于學生關心的現實問題缺乏足夠的敏感度,缺乏與實際的緊密聯系,這將難以實現以教育促進管理、建設與發展的預期目標。此外,目前大部分相關課程仍然以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向學生灌輸相關思想的形式展開,這種教育方式嚴重依賴于教材,缺乏對當下經濟、教育發展形式的適應,教學過程缺乏互動性,實踐教育不足,使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虛有其表”,不僅不能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也制約著紅色文化精神內涵的拓展。
3.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路徑探究
3.1自覺加強對紅色文化的學習
作為大學生,我們有義務承擔提升自我的責任,積極主動的學習紅色文化,樹立正確的發展目標。首先,要自覺培養馬克思主義信仰。當代大學生需要加強對馬克思經典著作的研讀,深入理解其科學理論,全面、精準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始終保持正確的理論方向,在新的社會環境中使其給予自己有價值的指導。其次,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大學生不僅要加強對紅色文化的理論學習,更要注重對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要樹立起弘揚紅色文化、踐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思想的旗幟,提升自己的政治素養,激發愛國之情。
3.2加強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設
紅色文化教育需要堅實的教育基地和平臺提供支持,一方面為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奠定硬件基礎,另一方面提升學校及學生自身對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加強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設是紅色文化與思政課相結合的重要前提。加強紅色文化基地建設,需要政府部門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為紅色文化基地切實提供法律保障,并盡可能地滿足紅色文化基地發揮作用時所需的條件。另外,高校方面可以制定科學合理的紅色文化教育規劃,校內校外聯合,打造全方位、多角度、跨地區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以傳承紅色文化和弘揚革命精神為核心,結合新時代的發展要求,通過給學生展現革命時期偉大的人民英雄為美好生活而艱苦奮斗的場景,讓學生憶苦思甜,感同身受,懂得當今生活的來之不易。
3.3營造紅色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及在校日常生活狀態具有很大的影響,校園文化是構成校園環境的重要因素,因此以紅色文化為核心,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十分重要。將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寓教于樂,能夠起到校園文化的文化育人、實踐育人效果。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校園的紅色文化物質載體是非常有效的宣傳載體和教育途徑。校園文化物質載體包括各種建筑物、基礎設施、環境布局及圖書資料等,因此高校可通過加強校史館、文化宣傳室等硬件設施的建設,或者利用學校的道路和樓道進行文化長廊的布置,讓學生隨時隨地能夠感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另外,高校應開設以宣傳紅色文化為主要內容,以提高成員思想覺悟為目的的紅色實踐理論研究類社團組織,在各大重要的節日、紀念日里,學校可借助社團開展紅色故事會、主題團日活動、知識競賽、主題征文、專題講座學習等活動,以激發高校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高校學生社團組織也應發揮作用,開展各項有趣的紅色文化相關活動,發揚紅色精神。
3.4開辟紅色文化新媒體傳播新陣地
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高校“互聯網+教育”模式的開展,促進了教育資源共享。學校可利用新媒體的形式,實現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提升教育效率及質量。從當前的高校學生生活狀況來看,互聯網已經融入到了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學校可以牢牢的把握網絡思政教育的主動權,拉近知識與學生的距離,促使學生能夠在課余時間學習到思政知識,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同時,思政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和提升其辨別能力,促使學生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和方式進行上網。
結語:
紅色文化是我國特有的文化元素,凸顯了社會主義特色,體現著中國人民獨特的品質與精神,紅色文化的傳承為新時代建設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動力。在高校教育中,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培養學生紅色基因是一項基礎任務,作為一名大學生也應積極接受思政教育以及傳承紅色文化,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行甜甜,張利榮.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徑研究[J].書育人(高教論壇),2020(07):43-45.
[2]黃慧.論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實踐育人體系的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8):72-74.
[3]李琳.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現實路徑[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9,29 (03):119-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