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興端,呂火明
(1.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與農村經濟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6)
糧食問題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維系社會穩定的“壓艙石”,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是國家確保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措施,四川作為全國農業大省、產糧大省、人口大省、糧食消費大省和調入大省,糧食生產情況對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影響,研究四川如何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川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具有重大意義,集中體現為“四個有利于”:首先,有利于穩定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四川是全國十三個糧食主產省之一,糧食安全在全國既具有典型性,也具有代表性。四川的糧食生產對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戰略影響。其次,有利于守住糧食產能底線,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四川要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首要是要抓好糧食生產,以穩定和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為核心和前提。其次,有利于緩解農業生態壓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可以使地力嚴重透支、水土流失、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區域的耕地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通過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產技術緩解農業資源環境壓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最后,有利于提升耕地產出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充分保障糧食供給的前提下,可以使農民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調整生產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從而提升耕地產出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2.1.1 耕地面積絕對減少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根本基礎。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由于征地制度和集約用地制度失靈[1],大量耕地轉為非農用地。近年來,全省每年因建設占用、災毀、生態退耕等因素減少耕地1.3萬hm2以上。據2017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顯示,當年全省耕地面積凈減少1.18萬hm2。雖然技術進步、新的種植方式和管理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因耕地面積減少造成的糧食產量損失,但客觀上,耕地面積減少仍造成了全省糧食的隱形減產。若以2018年全省糧食單產5575.5kg/hm2計算,從2013~2017年,四川因耕地面積減少造成的全省糧食隱形減產高達6.58萬t。
2.1.2 宜農后備耕地資源不足 四川可開發復墾的后備耕地資源潛力極為有限,宜農未利用地僅有23.1萬hm2,可開發為耕地的僅有15.7萬hm2,僅占全國的2.9%。
2.2.1 耕地質量影響糧食生產 首先是總體耕地質量等級不高。根據《2016年全國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主要數據成果》,2015年四川高等地和優等地僅占全省耕地評定面積的29.9%。其次是土壤安全形勢較為嚴峻。2018年四川盆地農林區有機質、有效磷、速效鉀平均含量均低于西南區和全國平均水平[2]?;?、農藥、除草劑、殺蟲劑、農膜等化學投入品的過度依賴和不合理使用也造成農業生態資源環境負荷增加,耕地質量退化、環境污染加重、重金屬污染等與農業相關的生態破壞問題日趨突出[3],極大地增加了四川耕地土壤安全風險。再次是水土流失破壞耕地產能。2018年四川水土流失總面積為11.3萬km2。水土流失會破壞耕作層,帶走耕地有效養分,對于耕地質量特別是坡耕地質量有嚴重影響。然后是耕地“占補平衡”存在糧食生產能力差異。雖然我國采取了“占補平衡”的耕地保護政策,但“占補平衡”更多體現為數量上的平衡而非質量上的平衡[4]。耕地“占補平衡”中的質量差異,既表現為“生地——熟地”差異,還表現為區域之間的生產效率差異。如果將糧食生產效率低的區域的土地指標用來補充高糧食生產效率區域的土地,實際上會造成糧食的減產。最后是土壤對糧食生產適宜性降低。由于種糧效益相對較低,農戶將耕地改種為非糧食作物后,引起土壤酸堿度、礦物質比例等發生變化,導致糧食作物的生產保障能力下降、適宜性降低。
2.2.2 耕地基礎設施條件薄弱 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是高標準農田提升耕地質量、保障糧食生產能力的重要條件。近年來,四川不斷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2011~2019年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78萬hm2,但當前四川農田基礎設施依然薄弱,歷史欠帳較多。由于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投入標準偏低,高標準農田質量不高的問題仍然存在,達到“三網”配套的比重不高,有效灌溉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43.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不足,疊加農機裝備供給結構不合理等因素[5],導致農業機械化推進困難,從而影響糧食生產效率的提升。農田水利設施的薄弱還導致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糧食生產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全省常年因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損失糧食75~100萬t。
2.3.1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能滿足糧食高產和穩產需求 目前四川糧食科技水平進步較慢,單產突破極為艱難。2019年四川谷物單產水平僅提高16kg/hm2。優質綠色機械化生產技術、綠色健康現代節水農業技術、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與安全利用技術、重大自然和生物災害綠色防控等糧食生產核心關鍵技術都有待突破[6]。
2.3.2 糧食科技生產應用能力弱化 一方面,由于農戶戶均經營耕地面積少、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低,農戶對農業新技術的需求主動性普遍不高,導致農業技術推廣難。另一方面,糧食生產主體弱質化嚴重。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四川農業從業人員學歷主要集中在小學和初中水平,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同時作為勞動力輸出大省,流失大量文化、技術水平高的青壯年勞動力,只留下弱質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7],導致對新品種、新技術、農業機械等現代生產要素的接受和使用能力不足[8]。
一是要堅決穩住耕地數量。必須加強土地的用途管制,嚴格管控土地的用途轉化。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制止耕地的“非農化”利用。對于確實因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而轉換土地用途、占用耕地的,必須落實好“以補定占、先補后占”的“占補平衡”補充耕地制度和“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的耕地“占補平衡”責任。二是科學合理利用好耕地資源。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必須把糧食生產擺在耕地利用的首位,把有限的耕地資源首先用于糧食生產,把最好的耕地優先用于糧食生產。
只有建好“糧田”才有“糧倉”,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糧田是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基礎。要以全省90個糧食生產重點縣為主體,摸清糧田底數和建設潛能,根據地理條件、糧食作物生產需求,布局全省高標準糧田建設。加大高標準農田投入,適度提高標準,鼓勵支持糧食生產重點縣提高糧田的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水平,提升糧田排灌能力、農機作業能力、耕地生產能力,穩定提升糧食產能。構建“高標準糧田+一般糧田+后備糧田”的糧田體系,在高標準糧田建設的同時,抓好低產田的改造和后備糧田的儲備。對于平常沒有種糧,但可以經過改造、轉產的耕地,應作為后備糧田,在需要轉產種糧的時候迅速調整種植結構投入糧食生產。
當前單純依靠改善糧食生產條件來提高糧食產量的作用有限[9],必須依靠糧食科技的突破來提升單產能力。一是糧食育種方面,應該繼續瞄準高產導向。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口糧的品質、口感上的要求迅速提升,糧食育種“優質”導向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必須看到,強調育種目標“優質”并不意味著“高產”目標不再重要,而應“高產”“優質”并重。特別是在糧食供求緊平衡狀態下,必須始終高舉“高產”大旗,在育種目標優先序上,應繼續首先保障“高產”,在“高產”的基礎上“優質”。同時,要根據當前農業資源環境壓力偏緊、糧食生產勞動力缺乏等客觀環境,著力選育和推廣資源高效、重金屬低積累、適于機械化的糧食品種。二是在糧食生產技術上,積極研發和推廣能夠節約勞動力的生產技術。主動適應當前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土地細碎化、商品化糧食生產主體由小農戶向適度規模經營主體轉變的農業生產經營實際,在輕簡化栽培、中小規模田地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與智能化方面實現突破。三是加強糧食減損技術研發推廣,降低收割、晾曬、倉儲過程中的損失。
糧食生產最終要靠人,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必須以職業糧農為核心,積極培育多元化的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積極推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加大對糧食生產主體的專項扶持,建立一支穩定的、具有現代糧食生產經營能力的現代化糧農隊伍。一是要加強對職業糧農的培養。在從事糧食生產的青年糧農中發掘培養一批職業糧農,對從事糧食生產的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主實行傾斜性政策支持。二是開展職業糧農專項培訓。目前新型經營主體、職業經理人等各類農民培訓項目較多,但針對糧食生產的專項培訓不足。應該在糧食生產技術、糧食政策支持等方面開展專項糧農培訓。三是加大對職業糧農的專項扶持和補貼。如,在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補貼方面向職業糧農傾斜;探索以糧食生產面積或產量為依據,對職業糧農購買社會養老保險進行補貼。四是從糧食價格和農業保險兩個方面穩定種糧收益,提高種糧意愿,確保種糧農民不吃虧?!罢l來種糧”問題的核心是收入問題,當前糧食種植收益明顯低于非糧經濟作物收益,只要收入有保障,農民自然就愿意種糧。
除此之外,還要發揮政策的指揮棒作用,壓實基層糧食生產責任,將糧食生產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抓。應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勵和支持,強化對產糧大縣的利益補償、轉移支付和考核激勵,全面提升基層政府保障糧食生產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