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腎結石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且隨著年齡的增長,≥60歲老年病人結石發病率高達9.68%[1]。因老年病人常伴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或嚴重尿道感染等合并癥,因此,老年人尿路結石常為復雜的腎結石[2]。傳統的開腹手術并發癥多,對腎功能影響較大。相當多的老年病人使用抗凝劑治療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病[3],增加了手術及麻醉的風險。有效、安全、侵入性小、術后護理簡便的手術方法,可減少老年病人感染性休克等嚴重并發癥,顯著提高生活質量。對于老年病人而言,開放手術后臥床休息時間相對較長,身體儲備能力低下,手術耐受性差,術后恢復緩慢,易并發多種并發癥。近年來,微通道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治療腎結石療效明確,而且與標準通道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相比,mPCNL具有更低的出血、疼痛等術后并發癥發生率[4]。但是目前mPCNL在老年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研究少見。通過我院單中心的臨床實踐,mPCNL治療老年腎結石并發癥少且治療效果肯定,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7~2019年我院采用mPCNL治療的腎結石病人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術前經臨床檢查確診為腎結石;(2)年齡≥18歲;(3)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嚴重凝血功能障礙;(2)腎臟有畸形者,如異位腎、馬蹄腎等;(3)臨床資料不完整。共310例病人納入本研究中,包括老年病人(年齡≥60歲)142例,年齡60~81歲,平均(69.12±6.16)歲。中青年病人(年齡<60歲)168例,年齡18~59歲,平均(41.52±9.96)歲。經泌尿系B超、靜脈腎盂造影或泌尿系CT確診為腎結石,明確結石直徑的大小、結石的位置、腎臟積水情況,術前常規行尿常規、尿培養及藥敏實驗等相關檢查,對尿培養陽性的腎結石病人予以敏感抗生素加強抗感染治療。對口服阿司匹林、華法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藥物的病人,經相關科室會診,停藥1~2周后再手術治療。2組病人性別、結石直徑、腎功能不全、尿培養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老年組病人高血壓發病率高于中青年組(P<0.05),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 Ⅰ級病人比例低于中青年組病人,ASA Ⅲ級病人比例高于中青年組(P<0.05)。見表1。

表1 病人一般臨床資料比較(n,%)
1.2 手術方法 病人麻醉成功后,取膀胱截石位,采用膀胱鏡將F5輸尿管導管放置于患側輸尿管,留置導尿管后改俯臥位。經輸尿管導管向患側腎盂注入生理鹽水形成人工腎積水。在超聲引導下,18G穿刺針于患側背部12肋下或11肋間穿刺進入目標盞,拔除針芯后若見清亮尿液流出即可證明腎盂穿刺成功,置入引導導絲后在穿刺點的位置取一約1 cm的切口,在導絲引導下置入筋膜擴張器,依次由8Fr逐漸擴張至18Fr,建立經皮腎碎石通道,鈥激光進行碎石。碎石結束后在安全導絲引導下留置F5或F6雙J管,退鏡后常規留置腎造瘺管。根據術中情況及穿刺通道出血情況來判定是否夾閉腎造瘺管。術后3~7 d拔除腎造瘺管及尿管,復查X線觀察是否有結石殘留及雙J管位置是否正確,術后1~2個月在膀胱鏡下拔除雙J管。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2組病人一般情況及手術相關信息,包括手術時間、造瘺管留置時間、結石清除率、住院時間、術后發熱、輸血及敗血癥等圍手術期資料。結石清除標準:無結石殘留或殘留無功能性結石(結石直徑<4 mm)。

2組病人手術時間、腎造瘺保留時間、初次和二次手術結石清除率、住院時間、圍手術期輸血及敗血癥發生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2組術后發熱(≥38.5℃)比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病人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
PCNL具有結石清除率高、住院時間短等優點,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已廣泛被應用于腎結石的治療中[5],但也存在發生出血、感染、腸穿孔、胸膜損傷、腎功能衰竭等嚴重并發癥的風險[6-7]。Anagnostou等[8]回顧性分析了779例結石病人臨床資料,評估PCNL在老年腎結石病人中的治療安全性和有效性,發現年輕組(17~69歲)與老年組(>70歲)在結石負荷、術后并發癥、術后結石清除率方面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Sahin等[9]比較了27例老年(>60歲)病人和178例年輕病人(<60歲)采用PCNL治療的結果,其中高血壓是老年病人最常見的合并癥(26%),其次是糖尿病(22%)、冠狀動脈疾病(15%)、消化性潰瘍(15%)、腦血管疾病(4%)和帕金森病(4%),2組病人既往結石手術史無明顯差異,2組病人的結石清除率、并發癥和住院時間相似,老年病人無菌血癥發熱、血紅蛋白下降較年輕組稍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輸血率在老年和青年病人中分別為21%、18% (P=0.662),結果表明,PCNL在老年病人中具有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Nakamo等[10]也比較了PCNL在治療年輕(平均51.42歲)和老年((平均70.72歲)人群中的治療效果,發現65歲以上的老年結石病人雖然糖尿病、高血壓患病率較高,ASA分級較高,但2組病人除術后膿毒癥并發癥外,手術時間、結石清除率、住院時間及其他并發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國內的臨床研究中也證實應用PCNL治療老年復雜性腎結石療效確切,出血量少,創傷小,清除率高,并發癥少[11-12]。
標準通道PCNL需要將手術通道擴張到F24~F26,具有通道直徑大、出血風險大等缺點,而mPCNL只需擴張至 F16~F18,明顯縮小手術通道直徑,理論上能明顯降低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率。但是目前對于老年腎結石病人采用mPCNL研究較少,效果如何需要進一步臨床探索。本研究中,老年組和中青年組性別、結石大小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老年組病人高血壓發病率顯著高于中青年組病人,且老年組病人麻醉風險評估顯著高于中青年組。2組病人手術時間、結石清除率、住院時間、圍手術期輸血及敗血癥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老年組的術后發熱較常見,可能與老年病人心肺功能、免疫功能較低有關。對于老年腎結石病人圍手術期的管理,我們的經驗如下:(1)高血壓或糖尿病是老年病人常見病,術前需要密切監測其血壓、血糖變化。(2)因老年人的免疫系統相對較弱,所以手術時間要嚴格控制。對于結石較大的病人應制定分期手術方案,避免長時間的碎石,術前進行細菌培養,術后需抗生素治療,可降低術后發熱的發生率。(3)對于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藥物的老年病人,需要停藥2周以恢復凝血功能,但為避免血栓形成,停藥期間可使用肝素鈉替代治療。術后根據尿液的顏色,及時恢復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劑。值得注意的是,泌尿科醫生應該謹慎對待糖尿病病人,手術操作輕柔細致,避免輸尿管黏膜損傷、出血及術后感染。
在本研究中,mPCNL治療老年腎結石具有創傷小、恢復快、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點,治療效果良好。然而本研究是小樣本量的回顧性研究,下一步需進行前瞻性研究進行驗證。